【摘 要】
:
1936年,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处上海区站长陈默群,得到了中共地下党员王志的线索,他立即启用最高级别保密行动实施抓捕,却在抓捕前的关键时刻失手。陈默群怀疑抓捕行动泄密,是因为特务处内有中共地下党潜伏人员,为了尽快抓捕中共地下党,他前往南京,从复兴社干部特训班中挑选了心怀报国热诚,具备敏锐观察力与判断力的学员林楠笙。 回到上海后,陈默群将上海区内所有负责人资料一一拿给林楠笙甄别,唯独缺少了档案室主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6年,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处上海区站长陈默群,得到了中共地下党员王志的线索,他立即启用最高级别保密行动实施抓捕,却在抓捕前的关键时刻失手。陈默群怀疑抓捕行动泄密,是因为特务处内有中共地下党潜伏人员,为了尽快抓捕中共地下党,他前往南京,从复兴社干部特训班中挑选了心怀报国热诚,具备敏锐观察力与判断力的学员林楠笙。
回到上海后,陈默群将上海区内所有负责人资料一一拿给林楠笙甄别,唯独缺少了档案室主任、陈默群老同学顾慎言的资料,这引起了陈默群的怀疑。陈默群便让林楠笙负责监视顾慎言。
正直、单纯的林楠笙,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先后与朱怡贞、纪中原等共产党人接触,经历许多事情后,他不断被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使命感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感召。与此同时,面对国民党内乱象丛生的状态,林楠笙对国民党的信赖也开始动摇,他将何去何从……
微言大义
电视剧《叛逆者》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畀愚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一群特殊身份的革命者,在中国共产党员的指引下,寻找正确的救国道路,完成个人信仰蜕变与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那个时代下的青年,有坚持理想、不畏牺牲的精神,也见证了革命历程的道阻且长。
剧情主线贯穿林楠笙的成长,并从此过程中,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林楠笙是一名师范毕业的学生,他本可以选择“传道受业解惑”之路,但为了实现报国理想,他弃笔从戎。一开始,他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开始思考:什么是正确的救国道路?此后,林楠笙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他所追求的信仰与大义,觉醒的种子就此埋下。当他最终明确了自己的道路后,毅然决定成为“叛逆者”的一员。剧中,林楠笙对国民党内部的乱象和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共产党人的信仰和追求有了更深的了解。经过艰苦斗争和生死考验后,他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叛逆者》的人物群像多元、饱满、鮮活,如林楠笙单纯正直、热血勇敢;朱怡贞冷静敏锐、不畏牺牲;陈默群阴狠、诡计多端;顾慎言沉着老练、心思缜密……
正是这些鲜活人物的奋斗与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珍惜当下,不负光阴,用更加饱满、上进的态度,迎接每一天。
(编辑 王圆程)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
基本信息 书名:《为自然书籍制图》 副标题:16世纪人体解剖和医用植物书籍中的图像、文本和论证 作者:【日】楠川幸子 译者:王彦之 丛书:科学与社会译丛 ISBN:978-7-3082-0694-5 装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118元 页数:378页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月 艺术家和医生都需要精确的解剖知识。艺术家们注重于准确表现动植物,
“数学表演”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概念,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表达、理解和运用,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儿童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赋,我尝试把“数学表演”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表演,激发学生浓厚数学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变“要我学”为“
“数感”是近来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词语,那么什么是数感呢?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新课标”中这样说——“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构成了我们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 于是,就引发了我在“我们认识的数”(活动课)一课中的尝试。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所谓真实,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实实在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教师在不切实际、不同程度地上着作秀课、表演课、形式课和肤浅课。这其中原因,可以从一位教师的一次听课经历和感悟中窥见一斑,读来发人深省,值得思考。现摘录如下: 在小学数学“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每一个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用硬
最近上了一节思维训练公开课,内容为“盈亏问题”。例题是这样的:“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梨。每只小猴子分6个梨,就多出12个梨;每只小猴子分7个梨,就少11个梨。有几只小猴子和多少个梨?”例题中的角色是“猴子”,学生一定很感兴趣,而且是“分梨”,多么有意思的活动啊!我心想:“这样的例题只要一出示,学生们肯定会跃跃欲试。”为增强效果,我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为这样的内容设置生动的情境。 课件展示这样一幅画
为什么要进行公式推导?研究了很多的教学案例,概括起来我找到了如下几个原因:①通过推导,促进公式掌握;②通过推导,培养探索素养;③通过推导,积累活动经验;④通过推导,渗透数学思想;⑤通过推导,促进情感体验…… 我认为重视和强化推导过程可以让原本路线单一、内涵狭隘的公式教学变得通道多样、视野宽阔,进而能对学生数学基础的掌握、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经验的累积、数学思想的建构、数学情感的优化产生积极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开展数学活动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充分享有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必定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通过探索、整合等活动建构数学知识,从而更加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学生在经历了体验、生成、发展的过程后,那么数学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意义上的抽象的符号、公式,而是对他们终生有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 不仅仅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