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回归本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高一第一学期的“战争与和平”这一个专题。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看投影出来的关于战争带来的惨象的一些图片,教师让学生想象战争的场景并问学生,假如你处于这样的场景之中,你的心灵感受如何。
  (二)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抛出八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并小组讨论交流。找了几位同学,大家的答案似乎不大一致,老师未能从学生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几经提示未有效果,最后无奈地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投影出来。
  (三)请学生朗读文章有关片段,教师请学生谈谈听过这位同学的朗读后大家对战争的感受。找了几位学生,有的谈得多些,有的谈得少些,但基本感受都是一样的: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四)最后教师朗读有关片段,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内容,并用笔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让学生到黑板前投影自己所写的文字,请同学们加以评论。
  (六)在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调中结束了这一节课。
  这样的一节课,可谓热闹非凡。有投影展示,有学生热烈的讨论,有教师深情的朗读,有学生积极的评价,有写作练笔,还有同伴们对写作练笔的评价。但仔细思考一下,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呢?结论恐怕非常明显。
  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其根源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片面理解。
  二
  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误区。
  (一)热闹的活动多,静静的品味少。学生一节课几乎没有去深入地阅读文章内容,只是浮光掠影地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就是匆匆忙忙地朗读片段,讨论,评价。课堂气氛甚是活跃,学生似乎也是积极投身其中,但收效甚微。
  (二)似乎上公开课非多媒体不可,没有多媒体,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就不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特点。于是部分教师大量地从网络上下载图片、电影来辅助教学。此举并非不好,只是对于有些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根本没有必要。其实,有时候这样的做法反而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语文学习变成了四不像,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了,既非思想政治课又非历史教育课。
  (四)教学过程设计过于详尽,导致教学过程规定太死,光有预设,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三
  (一)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受学生欢迎,被学生认为有收获的课。案例中这节课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但是若学生在这节课上语文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课堂上也没有多少收获,就不能算作一节好课,甚至可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二)现代的语文课堂是否非探究式学习不可?探究式学习应该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探究不行,一味地讨论也不可以,采用哪种方式教学,关键要看哪种方式学生更喜欢,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更有利。教师灵活掌握各种学习方式的精髓,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形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在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出那么多问题,学生的思考时间是否充裕呢?这些问题是否都有必要提出呢?这些问题到底该由谁来提出?这些问题是不是所有同学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认为可以这样来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预设,归纳出课堂上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的共性问题,舍弃那些学生提出的但偏离文章内容的问题,增加自己在备课时没有想到,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强调那些学生没有想到但教师预设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能锻炼、培养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但仅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必须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是否有效也就存在不确定因素,因为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的主体能动的活动,它必须有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预设与生成揭示着课堂教学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案例中的教师显然将可能生成的教学资源忽略了,对于学生不一致的答案视而不见,却强加给学生一个共同的结论。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更要有生成,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体验与发现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也就有了课堂的“生成”。
  (五)怎样使教学更有意义。怎样才能让教学更有意义?我认为第一要重视积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了“三”,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素养与能力上反刍出“一”进而举一反三。第二要重视文本,案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脱离了文本,我们讲的要“跳出文本来教学”,并不等于脱离文本,我们所说的“生活处处皆有语文,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并不等于不要课本。脱离了文本,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第三要重视教学质量。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和主题。没有质量的教学就没有生命力,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目标的焦点,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远远不止我所看到的这些,但只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理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理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知道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才是对教学的正本清源。
  做学问如同做人一样,我们应该抛弃那些华丽的外衣,回归到平平淡淡的本真的语文教学。如果真能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真实、自由、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也就能真正实现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圣经》的两大组成部分,《旧约》和《新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时代特征和地域背景的影响,两者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旧约》的民族性与《新约》的普世性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旧约》和《新约》的思想差异,我们可以理清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内核。  关键词: 《旧约》 《新约》 思想差异    基督教作为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加以表述,以求教于同行,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启蒙运动。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原因 实质 影响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启”即“启发、启迪”的意思,“蒙”即“蒙昧”。启蒙即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
千百年来,古诗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古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增强古诗的吸引力,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以求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前提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阅读,通过自主学习的实践,培养自主参与、自主阅读的意识呢?我结合教学经验,对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构想。  一、激趣——“我要读”  由于部分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兴趣,没有通过阅读去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最先进、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具有鲜明的节奏、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及深刻的内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的学习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生必须会背会默写七十余首古诗。然而,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过于强调机械识记,囫囵吞枣,而对古诗的赏析,却只是蜻蜓点水。我认为学习古诗贵在赏析,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
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求学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下面我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