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文化课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内容.为什么要开设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呢?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借助于该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及对自我的责任感.那么,对于综合实验活动,师生角色如何定位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落到实处,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新课程的学生观指出:(1)学生是人;(2)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体性的人;(3)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潜能的人;(4)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
  那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我们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呢?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笔者认为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是生命个体,初中学生正处于生命力旺盛的时期,同时具有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稀奇古怪,完全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方向,这时怎么办?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因为学生发展的需要所引起的,我们切忌草率地回答学生问题,更不能忽视甚至贬低学生的问题.必须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发展。
  其次,学生是一群具有个体差异的人,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的收获与发展,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是人的本性,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如此,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个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课上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应该为每个学生服务,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尝试机会,如果是全班学生的统一实践活动,在活动的预设上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方案,确保他们的活动参与有选择的余地。
  当然,正确的学生观不代表教师一味地迁就学生、放任自流,一方面我们必须支持、鼓励、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时,我们教师要善于心理分析和观察,自己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中去,重视外部动机的激发,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内部动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从“独白者”转变为“旁白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强灌、硬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提供者,课堂上垄断着知识陈述与讲解的权利,“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处于演讲者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标和要求是背离的,用生成观来看待教学,就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学过程自身也是发展、动态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少了任何一方,综合实践活动都无法开展,教师独白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剥夺学生自主探究和发展的机会.笔者认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当“旁白者”,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从原先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管理学生、组织教学资源的领路人、解惑员。
  如何做好旁白者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要想帮助学生,就必须知道学生的需要,初中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语言上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在表达过程中难免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准确的情况,在学生回答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地倾听,要知道听懂学生所说的话是想表达怎样的意思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能力.倾听不应该局限于学生的探究结果,还应该包括学生探究时的心声和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我们还应该将全体学生视为倾听的对象,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倾听学生的困难,借助于“旁白”帮助学生理顺出错的原因以及找到解决思路。
  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公正、合理的评价,当学生活动参与不积极、课堂学习不认真时,及时的管教也是一种尊重和责任,除了管教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对学生充满爱意,这样能够有助于在交流过程中即景生情,让学生喜欢自己,学生会自然地爱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真正建立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相促进;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产生愉快的求知欲望,才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间,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听取学生的想法、意见,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才能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保证课堂参与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觉到朋友般的温暖和鼓励,时刻带给学生一种安全、友好的氛围,使他们乐于和教师交往,信任教师这位有学识、有经验的大朋友。
  3改变学生独学为小组合作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听讲.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每个学生都是活动探究的主体,显然一个人探究的进程慢,而且对问题的思考难以全面,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应该建立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建立学习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学生之间是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一个合作共同体,他们语言交流起来容易,沟通方便,被帮助学习者容易接受、理解和消化.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感受团体协作的力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有些较内向、胆小的学生,上课不愿表达,可在小组里,都是朝夕相处的伙伴,他就可以畅所欲言了.时间久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能力的提高也是自信[JP2]心增强的基石,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会变得大胆起来,善谈起来.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而要想实现自主学习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压抑局面,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的是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外,要善于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养成小组合作、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亲眼看到所带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是唯一的“主角”,应该把“主角”的位置还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参与其中.只有我们教师把课堂上的师生角色定位好,才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互帮互助来提高每个人的自身能力.每一个学生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找回自信.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学生的创造力是指学生在强烈的创造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能力.如果说人的创造力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启发和
题目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需测量一个标有“3 V,1.5 W”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泡的电流.下表是学习小组在实验中测出的7组数据,某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画出了7个数据的对应点,并作出该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将两个这样的灯泡并联后与一个R0=5.0 Ω的定值电阻串联,接在电压恒定为4 V的电路上,结合小灯泡的I-U图线,估算每个灯泡的实际功率P=W(保留两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体育教学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运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兴趣索然,也使得高职学生对体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中物理实验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就对实验教学进行总体设计,并在针对不同的实验进行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实验思想和探究方法.  1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  学生实验作为一项科学实践,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日常思维上.即:“做什么→根据什么做→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到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促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认为,尽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方式和
课堂是撬动教育的支点,改革就是变革课堂的杠杆.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成长本位转变.知识不是只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和生成;能力不是从说教中来,而是主体的体验、感悟、内化形成的.笔者在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激活、认知、建构等理论,结合实践,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激活-探究”教学模式探索,收到一定效果。  1诠释“激活-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目标与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教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并不意味着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而是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课堂的合力,发挥两者的最大力量,以收获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的融入与整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新思路.  1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中应用的优势挖掘  学生是信息技
在一线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学习能力差异明显的班级.实践表明,在学力层次明显班级里,恰当运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  1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课堂实施  学力层次明显的班级中,往往呈现这样的特点:学力弱的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出现理解困难,往往不求甚解.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中,一起做实验的两个学力弱的同学,全都弄不清楚实验的基本过程,不知道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哲学家维柯(Vico·G),当然对建构主义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ogotsky·L·S),他们分别奠定了建构主义的两大主要流派——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盛行,也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渗透到学科教学,给学科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微分和积分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工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增加了导数内容,本文从几道经典质点运动学习题入手,对导数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做一点总结.  1微元法与导数的区别  例1如图1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轴环O1立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另一个同样的轴环O2以速度v0从这个轴环旁滑过,轴环很薄,且第二个紧傍第一个通过.求两轴环上交叉点M的速度与两环中心之间距离s的关系.  解(微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