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感受妙语连珠的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语言。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通过反复阅读,增强语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感的有效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阅读,更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作品蕴含的美,有效提升理解能力。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该篇文章饱含喜悦和希望的感情。要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以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在文章的每一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引导学生在感受春天优美的景色时身临其境。每个学生都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他们都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愿意掌握阅读技巧,增强语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韵味十足的文章,集中体现了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等。通过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品味文章的精美,然后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品味,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形成语感。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古诗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通过对第一句中的“断”“开”二字认真体会,才能感受到气势磅礡,山断而江开,江水之力的浩大,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握这首古诗的核心。在理解了第一句的基础上,第二句中的“回”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而是江水回旋之美。这样仔细品味每一句中的关键字词,可增强语感,激发出阅读的热情,这才是学习这首古诗的关键之所在。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中心,品味关键词句
文章的中心一般都要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才能总结归纳出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用词的好处。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整篇文章进认真细致的赏析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选取反映文章核心内容且经典的语句进行品味,才能点到实处,拨到妙处。比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很多教师都深入细致地研究过该篇的教学环节,都紧扣住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比如对全篇文章的“笑”字进行认真分析,每次“笑” 的场合不同,反映出孔乙己不同的内心世界,所以蕴含的意义也不同。有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耻笑的“笑”;有孔乙己虽痛苦但引众人欢乐的“哄笑”;有小孩循声而来的天真的“笑”以及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恳求掌柜不要取笑的“笑”。里面的小伙计在特定的苦闷环境里印象最深的“笑”;有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时不被理睬的“又好笑”等。这些“笑”字,在表现人物性格和表达文章意蕴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只有紧扣关键词语分析、展示人物形象,学生才能领悟出作者在用词造句方面的妙处。学生不仅需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品味,同时还可以试着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通过类比品味,领悟奥妙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名篇都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在教学中,类比品味用得很多,所谓的类比品味即是将内容相同的材料归为一类进行鉴赏品味。如:
①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上面两句都是写送别的千古佳句。诗人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情真意切。但要认真品味就会发现其表现手法的确有很大的差异。有时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很多同学抓住表达内容的相似性就误以为表现手法相同。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例①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于把眼睛都望花了。而例②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却不见一个“望”字。尽管都运用了“望”字但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却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人物不同的心情。
总之,初中语文的阅读量增大,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抓住阅读内容认真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深刻理解词句,提高阅读的质量。
一、通过反复阅读,增强语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感的有效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阅读,更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作品蕴含的美,有效提升理解能力。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该篇文章饱含喜悦和希望的感情。要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可以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在文章的每一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引导学生在感受春天优美的景色时身临其境。每个学生都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他们都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愿意掌握阅读技巧,增强语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韵味十足的文章,集中体现了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等。通过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品味文章的精美,然后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品味,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形成语感。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古诗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通过对第一句中的“断”“开”二字认真体会,才能感受到气势磅礡,山断而江开,江水之力的浩大,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握这首古诗的核心。在理解了第一句的基础上,第二句中的“回”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一泻千里的雄伟景象,而是江水回旋之美。这样仔细品味每一句中的关键字词,可增强语感,激发出阅读的热情,这才是学习这首古诗的关键之所在。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中心,品味关键词句
文章的中心一般都要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才能总结归纳出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用词的好处。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整篇文章进认真细致的赏析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选取反映文章核心内容且经典的语句进行品味,才能点到实处,拨到妙处。比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很多教师都深入细致地研究过该篇的教学环节,都紧扣住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比如对全篇文章的“笑”字进行认真分析,每次“笑” 的场合不同,反映出孔乙己不同的内心世界,所以蕴含的意义也不同。有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耻笑的“笑”;有孔乙己虽痛苦但引众人欢乐的“哄笑”;有小孩循声而来的天真的“笑”以及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恳求掌柜不要取笑的“笑”。里面的小伙计在特定的苦闷环境里印象最深的“笑”;有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时不被理睬的“又好笑”等。这些“笑”字,在表现人物性格和表达文章意蕴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只有紧扣关键词语分析、展示人物形象,学生才能领悟出作者在用词造句方面的妙处。学生不仅需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品味,同时还可以试着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通过类比品味,领悟奥妙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名篇都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在教学中,类比品味用得很多,所谓的类比品味即是将内容相同的材料归为一类进行鉴赏品味。如:
①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上面两句都是写送别的千古佳句。诗人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情真意切。但要认真品味就会发现其表现手法的确有很大的差异。有时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很多同学抓住表达内容的相似性就误以为表现手法相同。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例①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于把眼睛都望花了。而例②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却不见一个“望”字。尽管都运用了“望”字但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却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人物不同的心情。
总之,初中语文的阅读量增大,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抓住阅读内容认真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深刻理解词句,提高阅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