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本文从化学实验的设计、问题情景的创设,课堂氛围的营造、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五个方面阐述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化学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潜能。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和等待性。因此,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笔者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得到了一点启示,现提出来与同志们商榷。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驱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某现象产生了兴趣,才能高度注意,积极思维,尽而才能去主动探究。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学习中,当学生看到各种奇异的反应现象、五颜六色的各种物质或形状各异的各种仪器时,他们就会象磁铁般被吸引住,并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学生看到镁带燃烧并放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间银白色的金属又变成白色的粉末时,他们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又如,在加热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固体时,当学生看到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由澄清变为浑浊,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等现象时,他们的目光和思绪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去探求其中的奥秘。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简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化学教科书(简称新教材)的本质区别是:旧教材不仅呈现出知识情景,而且也给出了此情景下的结论,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记忆以及训练等方式获得的;而新教材只是通过图、表、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等方式呈现出知识情景。学习时,要求学生象科学家发明创造那样,通过实验、讨论交流、资料查阅、网上浏览、社会调查等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情景,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溶液浓度的配制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情景:某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得的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右盘中砝码为5g、2g、1g各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
问:
(1)可配得1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克?
(2)需要量取多少毫升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
(3)若配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试分析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该题在题目的情景设置上,有意隐去了托盘天平标尺上的部分刻度,要求学生能在缺少部分刻度的标尺上。利用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即运用创造性思维活动,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根据余下的刻度量出或画出刻度,从而获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的准确值),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最后求出水的质量。在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的回答上,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围绕着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先进行发散(即回忆以前有关实验中误差产生的情况),再进行重组(即通过筛选,提取出符合本题要求的答案),最后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多种)。这种问题情景式的教学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营造了时间和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由不全而到全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储稀或经验,通过吸收、同化形成新的知识、技能储备,其中迁移和同化起了核心作用。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方法或错误的答案是正常的,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轻易放过,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指导下一轮的自主探索,从而逐步向真理逼近。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按照新教材P27页的实验探究,探究空气的成份时,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了近1/5高度,而是远远小于1/5高度,探究实验虽然失败了,但有合理的成份(空气中含有氧气),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步实验操作,通过分析,来找出上升的水位小于1/5高度的原因(如装潢漏气或红磷量不足或未等集气瓶中的白烟完全消失后就打开弹簧夹等)。对于成功的自主探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回顾、整理自主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就会不断地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加强自主探究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比较和动手实验等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自主探究过程的剖析,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在探究铁器生锈的条件时,先启发学生提出下列三个假设:(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化合,(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水与铁发生了化学反应,(3)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假设,再引导学生设计下列三个实验探究:①在一支干燥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并用橡皮塞塞紧:②在另一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刚煮沸过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浸没在水中)。在水而上加一些植物 油。塞上橡皮塞;③在第三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一大半浸没在水中,一小半露在水而上):一周后可观察到第①、②试管中的铁钉都不生锈。而第③支试管中的铁钉生了锈,并且在铁钉与水、空气交界处锈得最厉害。根据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第(3)种假设是正确的,即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共同对铁作用的结果,进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通过这样的层层分析,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问题探究的思路,教给了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提高了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
五、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毅力
心理学告诉我似毅力是人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力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毅力坚强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冲破障碍。实现目标,反之,就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表现在自主探究学习上就探而不究,探探回头。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探究性强、难度大、操作要求高等特点,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毅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而,如果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认识不足,或者老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不到位,往往就会出现上述现象。我们的做法是:“一优化”、“二指导”、“三评价”。“一优化”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二指导”是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和活动中的具体操作指导:“三评价”是活动后的学生白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锻炼了自主探究的毅力,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培养人才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9~18
[2]邵瑞珍等,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86~94,284~290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27,126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1~118
[5]李建平,聚焦新课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36~139,176~179
[6]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795~817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化学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潜能。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和等待性。因此,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笔者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得到了一点启示,现提出来与同志们商榷。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驱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某现象产生了兴趣,才能高度注意,积极思维,尽而才能去主动探究。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学习中,当学生看到各种奇异的反应现象、五颜六色的各种物质或形状各异的各种仪器时,他们就会象磁铁般被吸引住,并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学生看到镁带燃烧并放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间银白色的金属又变成白色的粉末时,他们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又如,在加热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固体时,当学生看到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由澄清变为浑浊,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等现象时,他们的目光和思绪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能够促使他们主动去探求其中的奥秘。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简称旧教材)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化学教科书(简称新教材)的本质区别是:旧教材不仅呈现出知识情景,而且也给出了此情景下的结论,学生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记忆以及训练等方式获得的;而新教材只是通过图、表、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等方式呈现出知识情景。学习时,要求学生象科学家发明创造那样,通过实验、讨论交流、资料查阅、网上浏览、社会调查等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情景,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溶液浓度的配制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情景:某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得的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右盘中砝码为5g、2g、1g各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
问:
(1)可配得10%的氢氧化钠溶液多少克?
(2)需要量取多少毫升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
(3)若配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试分析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该题在题目的情景设置上,有意隐去了托盘天平标尺上的部分刻度,要求学生能在缺少部分刻度的标尺上。利用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即运用创造性思维活动,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根据余下的刻度量出或画出刻度,从而获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的准确值),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最后求出水的质量。在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的回答上,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围绕着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先进行发散(即回忆以前有关实验中误差产生的情况),再进行重组(即通过筛选,提取出符合本题要求的答案),最后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多种)。这种问题情景式的教学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营造了时间和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由不全而到全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储稀或经验,通过吸收、同化形成新的知识、技能储备,其中迁移和同化起了核心作用。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方法或错误的答案是正常的,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轻易放过,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指导下一轮的自主探索,从而逐步向真理逼近。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按照新教材P27页的实验探究,探究空气的成份时,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了近1/5高度,而是远远小于1/5高度,探究实验虽然失败了,但有合理的成份(空气中含有氧气),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步实验操作,通过分析,来找出上升的水位小于1/5高度的原因(如装潢漏气或红磷量不足或未等集气瓶中的白烟完全消失后就打开弹簧夹等)。对于成功的自主探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回顾、整理自主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就会不断地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加强自主探究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比较和动手实验等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自主探究过程的剖析,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和步骤,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在探究铁器生锈的条件时,先启发学生提出下列三个假设:(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化合,(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水与铁发生了化学反应,(3)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假设,再引导学生设计下列三个实验探究:①在一支干燥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并用橡皮塞塞紧:②在另一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刚煮沸过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浸没在水中)。在水而上加一些植物 油。塞上橡皮塞;③在第三支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往水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铁钉一大半浸没在水中,一小半露在水而上):一周后可观察到第①、②试管中的铁钉都不生锈。而第③支试管中的铁钉生了锈,并且在铁钉与水、空气交界处锈得最厉害。根据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第(3)种假设是正确的,即铁器生锈是水、空气中的氧气共同对铁作用的结果,进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通过这样的层层分析,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问题探究的思路,教给了学生问题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提高了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
五、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毅力
心理学告诉我似毅力是人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力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毅力坚强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冲破障碍。实现目标,反之,就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表现在自主探究学习上就探而不究,探探回头。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探究性强、难度大、操作要求高等特点,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毅力,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而,如果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认识不足,或者老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不到位,往往就会出现上述现象。我们的做法是:“一优化”、“二指导”、“三评价”。“一优化”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二指导”是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和活动中的具体操作指导:“三评价”是活动后的学生白评、互评和老师的点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锻炼了自主探究的毅力,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培养人才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要我们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9~18
[2]邵瑞珍等,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86~94,284~290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27,126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1~118
[5]李建平,聚焦新课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36~139,176~179
[6]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79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