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更多的关注学生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全方位接触,充分发挥地方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地方综合性高校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计划实施类型定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积淀与情怀养成”六个关系,更好地促进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培养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2-0168-03
  Abstract: In the new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practical and skillful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re produced through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make the students contact with local industry,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services. To train practical and skillful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five kinds of relations should be focused. One is positioning of professionals nurturing and positioning of plan implementing types; the second is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third is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the forth is the first class and the second class; the fifth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the last is accumulated knowledge and feelings. All of these would improve practical and skillful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o go up to a new stage.
  Keywords: new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outstandi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lans; practical and skillful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11月22日,国家出台了《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函〔2013〕14号),意见指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分为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三种类型,分层次、分类型、分目标的对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2014年9月22日,《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4〕7号)中,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至此,以更好服务“三农”为根本目标的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各省市自治区也于2013年启动了省级层面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经过四年的项目实施,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全面提高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地方综合性高校由各级地方教育部门直接管辖,地方综合性高校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为地方性农林人才的培养从体制机制的创新、平台资源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多数是由几个学校合并而成,学科门类相对偏多,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林人才的培养没有像农林类专门院校那样受到关注和重视,怎样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农林类专业必须面临和完成的一项重大工作。在贵州省的九个新建地方综合性高校中,贵阳学院、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三所高校成为了贵州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各高校能够充分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依托原有专业的建设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条件,吸引了一批热爱农林业的优质生源。同时,根据贵州省大生态、大扶贫战略对农林实用技能人才的需要,改革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和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了与现代农林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长短周期结合的现代化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为地方农林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障。本文以贵阳学院园林专业建设为例,阐明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地方综合性高校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既有别于985、211高校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又有别于专门农林院校对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地方综合性高校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了区域农林经济和生态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与地方产业行业的全方位接触,充分发挥地方院校服务功能,基本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从地方综合性高校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来看,既具有高校人才培养的共性,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具有卓越计划项目所赋予的培养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因而,在地方综合性高校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系,更好的促进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培养迈上新台阶。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计划实施类型定位。
  贵阳学院“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按照“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原则,主动适应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园林学科领域专业基础较为扎实、专业口径较为宽广、专业应用性较为突出,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与《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中全面提高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总体目标相一致,更加契合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农林业基层对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满足了地方发展对农林人才的需要。
  第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识教育是基础,是每一个学生要发展为全面的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必由之路。专业教育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实际需求、按照学科大类及专业特色进行的教育,专业教育旨在让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具备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创新性工作的初步能力,专业教育让学生具有了服务社会的技能,成为一个社会也需要的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专业为主、通识为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学生通过对园林制图基础、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设计方案鉴赏、城市园林生态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成为了专业基础较为扎实、专业口径较为宽广、专业应用性较为突出,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园林专业作为贵州省教育厅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在加强理论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重视实验、实践环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显现园林专业特色。园林专业总学分为16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部分113.5学分,占70%,实践教学部分48.5学分,占30%。实践部分学分比例高于《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 )“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的标准[3],依托项目建设,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为抓手,园林专业不断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园林专业基础课为根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专业选修课程为延展的理论课程体系,为园林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先后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并建成了校内生态科技园,实习苗圃基地一个,园林专业实验室5个,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增加了实训实习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设计类”相关课程,同学们可以在科技园内实施自己所设计的栽培种植方案,收获自己劳动的成果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第四,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园林专业在培养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的过程中,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一方面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更加重视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建设,并把它作为第一课堂育人体系的重要补充,并给予相应学分的认定,鼓励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园林专业依托“生态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生物多样性与应用生态学”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教育厅产学研基地“有机蔬菜产学研基地”等研究平台和研究队伍,为学生提供了第二课堂学习实践的场所和指导。同时,园林专业充分利用校园植被丰富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参与到“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创建活动中,完成了对校园植物的挂牌工作;同学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的生态科技园对盆景植物、水培花卉进行栽种养护等管理技术的实践,对校园植物的吸尘能力指标也开展了相应的探究,使学生更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此外,园林专业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园林专业主办的“插花艺术大赛”和“景观设计比赛”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参与了贵州省“三阁杯”景观艺术设计大赛并取得较好成绩。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扩大了我校园林专业的知名度,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 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被称为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4]。在传统的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中,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关注按照既定的人才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的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关注这些问题外,还从被培养者的角度去思考“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作为新时期实用技能型的农林人才,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怀、精湛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既能够满足社会对农林人才的需要,又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展现。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5]。因而在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有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第六,知识积淀与情怀养成。
  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淀是决定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专业情怀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坚持在自己所从事的的专业领域不懈奋斗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必须努力解决和做好的事情,贵州省是全国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在农村、农业和城市生态建设中,都需要有许许多多具有农业情怀、生态情怀的建设者。园林专业在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作为地方性实用技能型人才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体系,使学生成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产业行业专家开展讲座、进行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短期实训和长期的实习活动中参与到企业行业生产建设中,如学生为企业绘制农业生态规划、学生设计大棚蔬菜种植方案等,让学生看到农林知识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对职业的认同感。特别是学生的建议能够得到企业采纳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产生效果后,对学生职业荣誉感的树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怀,2013级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90%以上学生都选择了在农林或环保行业从事工作,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高。
  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优秀的农林人才,地方性高校作为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在农林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如果能够依托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找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对农林人才的需求点,把握住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创造人才培养必须的各类条件,切实可行的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能够很好的完成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总目标和要求,办好相关的学科专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312/t20131203_166946.html.2013-11-22.
  [2]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409/t20140929_176020.html.2014-9-22.
  [3]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
  42870.html.2012-9-1.
  [4]王占仁.试论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对创业教育的助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6):124-127.
  [5]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4-6.
  [6]张树振,张博,靳瑰丽,等.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06):15-16.
  [7]曹军会.农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J].高教学刊,2016(22):47-48.
其他文献
晋江市实验小学自2018年确立为"福建省第三批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以来,抓住机遇立足校情,认真实践,大胆探索,以课题为抓手,创新"以一带多,全面开花"的辐射式研
振动信号功率谱分析常用方法是周期图法及其改进算法,存在方差性能与分辨力性能的矛盾,当振动信号采样点数较少时,应用存在局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最小方差谱估计算法
环境对幼儿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但是许多幼儿园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存在误区,如过度关注文化特色和美观性,忽视幼儿发展的真正需求等。应提高环境创设的效益,真正发挥环境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实际学情和教材的目标要求,实施问题驱动导学策略。直观呈现数学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探索,逐步理清数量关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旧知、探
情境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创设现实、有意义,能引发学
根据项目式学习理念,以“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项目活动问题→厘清项目资源,设计项目活动方案→课内外实验探究,完成项目活动任务”等开展“种子的萌发”项目式学习活动,指导学
摘 要:从高职高专教学现状入手,提出了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载体驱动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阐述了这种途径的基本思想。讨论了机电产品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关系,认为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完成实践课程教学;通过科研项目驱动人才培养途径实践,发现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提高了,时间久了以后教师的积极性却降低了。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途径;机电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志码:A
整体教学理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遵循教学目标整体性原则和学习活动整体性原则,采用目标整体设计和活动整体设计,优化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