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是要求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同伴合作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感悟知识的过程中生成创新的智慧火花。
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搭一个正方体,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不怎么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有12根小棒,但是长短不一……。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实践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亲身经历了认知的过程,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想参与”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上述教学环节中的“为什么这个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应该说问到点子上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其实,教学中许多知识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
如在教学倒数这个知识时,我出示3/2、5/3、11/7三个假分数,要学生写出它们的倒数并总结规律。小组讨论后,有个小组的结论是: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我板书了他们的结论,最后形成共识,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我不失时机地问:大家能把这句话改正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分数(比1大)的倒数都是真分数,有的说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有的说假分数的倒数不一定是真分数。有的说假分数的倒数不大于1。
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授人以渔,让学生“会参与”
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马文征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组长上台领取实物(有橘子、熟鸡蛋、花生等),各组利用天平研究各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调换砝码,有的学生调整天平,有的忙着剥皮去壳,有的进行记录,小组交流时,一个研究橘子的小组发言:我们组研究的橘子重50克,其中果肉重41.5克,果肉占橘子的83%,橘皮重8.5克,橘皮占橘子的17%,另一组连忙发言:我们这组的橘子重60克,其中果肉重42克,果肉占橘子的70%,橘皮重18克,橘皮占橘子的30%,如果中药厂需要橘皮入药,应该选我们组研究的这种橘子,如果是罐头厂则买他们那个品种的橘子比较划算。研究鸡蛋的小组发言:鸡蛋重50克,蛋黄重18克,蛋黄占鸡蛋的36%,蛋清重26克,蛋清占鸡蛋的52%,我们还研究了蛋皮重6克,蛋皮占蛋清的12%,(他们的任务没有这项内容)。花生组说:我们先是抽样研究了,后来又把所有的花生剥了壳进行研究,结果相差不大,这说明在生活中有的工作可以以抽样检查的方式来进行。另一个鸡蛋小组说:我们把蛋黄、蛋清、蛋皮分别所占的百分比加起来还不到100%,这说明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误差……从动手实践到交流研究成果足足用了16分钟。
三、结语
有人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话一点不为过,所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学生们才能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充分地相信学生,为他们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必然还我们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灌南县长江路小学 江苏】
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搭一个正方体,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不怎么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有12根小棒,但是长短不一……。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实践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亲身经历了认知的过程,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新时代对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我们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想参与”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上述教学环节中的“为什么这个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应该说问到点子上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其实,教学中许多知识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
如在教学倒数这个知识时,我出示3/2、5/3、11/7三个假分数,要学生写出它们的倒数并总结规律。小组讨论后,有个小组的结论是: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我板书了他们的结论,最后形成共识,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我不失时机地问:大家能把这句话改正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分数(比1大)的倒数都是真分数,有的说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有的说假分数的倒数不一定是真分数。有的说假分数的倒数不大于1。
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授人以渔,让学生“会参与”
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马文征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组长上台领取实物(有橘子、熟鸡蛋、花生等),各组利用天平研究各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调换砝码,有的学生调整天平,有的忙着剥皮去壳,有的进行记录,小组交流时,一个研究橘子的小组发言:我们组研究的橘子重50克,其中果肉重41.5克,果肉占橘子的83%,橘皮重8.5克,橘皮占橘子的17%,另一组连忙发言:我们这组的橘子重60克,其中果肉重42克,果肉占橘子的70%,橘皮重18克,橘皮占橘子的30%,如果中药厂需要橘皮入药,应该选我们组研究的这种橘子,如果是罐头厂则买他们那个品种的橘子比较划算。研究鸡蛋的小组发言:鸡蛋重50克,蛋黄重18克,蛋黄占鸡蛋的36%,蛋清重26克,蛋清占鸡蛋的52%,我们还研究了蛋皮重6克,蛋皮占蛋清的12%,(他们的任务没有这项内容)。花生组说:我们先是抽样研究了,后来又把所有的花生剥了壳进行研究,结果相差不大,这说明在生活中有的工作可以以抽样检查的方式来进行。另一个鸡蛋小组说:我们把蛋黄、蛋清、蛋皮分别所占的百分比加起来还不到100%,这说明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误差……从动手实践到交流研究成果足足用了16分钟。
三、结语
有人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话一点不为过,所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学生们才能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充分地相信学生,为他们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必然还我们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灌南县长江路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