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一代新人的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在课堂教学时,深入探究该如何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维突破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一、发扬民主教学,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
要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师相信学生有创造性才能,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亮点”。应该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有,就是后进生同样也有发展。如教学《解决问题》时,一年级学生能看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插图,在我的启发下,自己选择条件,独立地编出一道道各种不同的2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发。又如教学三年级周长时,有一道练习题引起我的发现:“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0米,长4米,宽是几米?”这道题有不少学生不会解答,理由是老师没有讲过。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却解答正确,什么原因?他说:“这个长方形周长就像黑板的周长,是两个等长加两个等宽,要是减掉两个等长,不就剩下两个等宽吗?要再把两个等宽平均分成两份不就是一个宽吗?可见表面上“分数”低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差,所谓“后进生”并不是都笨,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在解决知识问题时恰恰有时比一般学生更灵活。因此,只有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民主教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善意启迪,也使后进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敏捷不仅在速度上要求快,而且注意考虑周密。教学时首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想,逐步要求学生注意很快地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对想得快的又想得对的给以鼓励。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单纯地为了求快,思考轻率而不够周密。计算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适当提出速度要求,注意适当安排限定时间的练习。有些计算或应用题的分析,要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简缩思维。例如被乘数、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要启发学生想有什么简便算法,并在计算中自觉地运用。
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首先要加强算理教学,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知识和一般计算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巩固并加深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学生切实掌握了,就为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计算步骤、解题过程以及书写格式等做出一些规定是必要的,但在一定条件下要允许学生灵活,不宜统得过死。例如,中年级学过乘法交换律以后,在算式中就要允许被乘数、乘数交换位置书写。分数混合运算只要求适当保留运算的过程,不必强调把每一步计算都完整地写出来。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1、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探求新知识的动机。主动探求的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要有外部条件影响,才能使他们产生寻根求源的迫切要求。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对又快?”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提出了被3、7整除的数也有特征呢?产生了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大大地超过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效果。
2、鼓励质疑,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时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往往能在知识的纵向、横向的联系上,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分数、小数互化”后,有的学生就提出有限小数可以化成分数,那么循环小数是不是也能化成分数呢?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既然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为什么学习了除法,还要学比呢?除法、比、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这些问题不仅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针对提出来的问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研讨。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数学课外书籍去寻求答案,在增加课外知识的同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逐步转化成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维互相转换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掌握数学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想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在形成计算及解题能力的同时学会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维的方法。但是这点不够,还应认识到有些概念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等。还应认识到无论计算题或是应用题,如果按其所给条件的顺序正向思维的话,那么我们也能自然地向逆向的顺序进行教学。如6>3,就是反映了3<6,正向思维是主要的,但逆向思维不可少。这样学生的思维可呈双向型,摆脱了思维单一化状态。如教学低年级“小兔比小猫多1只,立即想到小猫比小兔少1只”。看到一个加法算式,立即想到两个减法算式。见到一个乘法算式,同时想到两个除法算式。如高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后:“(a b)×C=a×c b×c”,让学生自己推出:“a×c-b×c=(a-b) ×c”。再如中年级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训练13÷( )=( )余1,( )÷3=1余( );并要求学生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个练习既加深了对余数除法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双向思维的转换能力。如“1 9=10,10=( ) (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 )÷( ),宽=( )÷( )。”双向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解题的思路就越宽。所以,加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维相互转换的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2、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集中思维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同一答案,有一定模式可循。而发散思维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既对立又统一,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式。如3/4化成小数是0.75,化成百分数是75%,学习比之后,又联想到 ():()=3:4,这样就可以把各部分知识联结在一起。这样的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学生做起。如见到10就想到1 9,2 8,3 7,4 6,5 5,甚至想到1 3 6,1 2 3 4等,如六年级学生见到“一个圆锥体与圆柱等底等高”立即联想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关系。长期训练,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地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总之,只有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进行训练,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上智慧的火花,发扬民主教学,长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参考文献[1]主编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2] 文卫星. 论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J].《数学教学通讯》,2004 [3] 刘道玉. 创造教育新论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 王复亮. 创新教育学概论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一、发扬民主教学,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
要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师相信学生有创造性才能,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亮点”。应该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有,就是后进生同样也有发展。如教学《解决问题》时,一年级学生能看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插图,在我的启发下,自己选择条件,独立地编出一道道各种不同的2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发。又如教学三年级周长时,有一道练习题引起我的发现:“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10米,长4米,宽是几米?”这道题有不少学生不会解答,理由是老师没有讲过。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却解答正确,什么原因?他说:“这个长方形周长就像黑板的周长,是两个等长加两个等宽,要是减掉两个等长,不就剩下两个等宽吗?要再把两个等宽平均分成两份不就是一个宽吗?可见表面上“分数”低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差,所谓“后进生”并不是都笨,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在解决知识问题时恰恰有时比一般学生更灵活。因此,只有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民主教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善意启迪,也使后进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敏捷不仅在速度上要求快,而且注意考虑周密。教学时首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想,逐步要求学生注意很快地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对想得快的又想得对的给以鼓励。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单纯地为了求快,思考轻率而不够周密。计算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适当提出速度要求,注意适当安排限定时间的练习。有些计算或应用题的分析,要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简缩思维。例如被乘数、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要启发学生想有什么简便算法,并在计算中自觉地运用。
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首先要加强算理教学,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知识和一般计算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巩固并加深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学生切实掌握了,就为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计算步骤、解题过程以及书写格式等做出一些规定是必要的,但在一定条件下要允许学生灵活,不宜统得过死。例如,中年级学过乘法交换律以后,在算式中就要允许被乘数、乘数交换位置书写。分数混合运算只要求适当保留运算的过程,不必强调把每一步计算都完整地写出来。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新知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鼓励质疑,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1、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探求新知识的动机。主动探求的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要有外部条件影响,才能使他们产生寻根求源的迫切要求。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对又快?”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提出了被3、7整除的数也有特征呢?产生了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大大地超过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效果。
2、鼓励质疑,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时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往往能在知识的纵向、横向的联系上,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分数、小数互化”后,有的学生就提出有限小数可以化成分数,那么循环小数是不是也能化成分数呢?学习了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既然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为什么学习了除法,还要学比呢?除法、比、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这些问题不仅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针对提出来的问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研讨。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数学课外书籍去寻求答案,在增加课外知识的同时,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逐步转化成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加强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维互相转换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掌握数学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想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在形成计算及解题能力的同时学会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思维的方法。但是这点不够,还应认识到有些概念之间存在互逆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等。还应认识到无论计算题或是应用题,如果按其所给条件的顺序正向思维的话,那么我们也能自然地向逆向的顺序进行教学。如6>3,就是反映了3<6,正向思维是主要的,但逆向思维不可少。这样学生的思维可呈双向型,摆脱了思维单一化状态。如教学低年级“小兔比小猫多1只,立即想到小猫比小兔少1只”。看到一个加法算式,立即想到两个减法算式。见到一个乘法算式,同时想到两个除法算式。如高年级教学乘法分配律后:“(a b)×C=a×c b×c”,让学生自己推出:“a×c-b×c=(a-b) ×c”。再如中年级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训练13÷( )=( )余1,( )÷3=1余( );并要求学生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个练习既加深了对余数除法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双向思维的转换能力。如“1 9=10,10=( ) ( );长方形面积=长×宽,长=( )÷( ),宽=( )÷( )。”双向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解题的思路就越宽。所以,加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维相互转换的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2、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集中思维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同一答案,有一定模式可循。而发散思维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既对立又统一,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式。如3/4化成小数是0.75,化成百分数是75%,学习比之后,又联想到 ():()=3:4,这样就可以把各部分知识联结在一起。这样的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学生做起。如见到10就想到1 9,2 8,3 7,4 6,5 5,甚至想到1 3 6,1 2 3 4等,如六年级学生见到“一个圆锥体与圆柱等底等高”立即联想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关系。长期训练,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地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总之,只有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进行训练,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上智慧的火花,发扬民主教学,长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参考文献[1]主编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2] 文卫星. 论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J].《数学教学通讯》,2004 [3] 刘道玉. 创造教育新论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 王复亮. 创新教育学概论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