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学生音乐感知学习心理、学生自身的特点,从“音乐感知”这一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着眼来探讨音乐与高中生的关系,且提出了教育策略。
关键词:高中音乐 学习心理 教育策略
舒泽池认为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实践是学习音乐和增进音乐感知能力的唯一途径。音乐课以欣赏为主,是培养音乐感知力最重要的环节。音乐感知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能力,高中生的音乐感知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塑造“人”,陶冶心灵与塑造人格的重要内容。当前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喜爱音乐,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歌曲自娱自唱中倾诉生活中的感受,寄托他们的希望。音乐感知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都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到了高中阶段,由于高中生心理的一些特点,使其音乐感知方面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本文从学生的心理、从学生自身的特点,从“音乐感知”这一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着眼来探讨音乐与高中生的关系,且提出以下教育策略。
一、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
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非常迅速,有青春期心理特征,男女两性大脑结构上的差异,对音响的反应也有差异。男生感知觉的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强于女生;女生比男生则有更多的内省心理活动,联想能力较好。男生偏爱能剧烈宣泄的音乐,女生偏爱抒情轻巧的音乐。高中生看着乐谱唱歌很困难,听演奏来正确用唱名唱出音乐也困难,可跟着流行歌手唱歌却一点不困难。这说明高中生的音乐感官是敏锐的,灵活的,但还需要科学的培养和训练。
少年期由于性功能有了发育,因而产生了对异性的“朦胧爱慕”或者“轻视异性”的倾向。正是这些特点,促进了少年生理机能和音乐心理的发展,激起他们对艺术世界探求的热忱。而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一般表现为:向往古典音乐,热衷于流行音乐。当前青少年自发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选择,他们喜爱的音乐作品中有一些音乐要素适合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某些特征,这也是值得教师重视的。从音乐作品的内容看,目前青少年比较喜欢生活化、有时代感、情绪化、娱乐化及容易接受、可以发泄内心情感的作品。易理解,所以更多青少年喜欢流行歌曲。而古典音乐在技巧上要难得多,且不易理解。
二、教育策略
1.转变教师的角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能否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课程的忠实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推开之际,教师角色转变问题显得尤为关键,音乐课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限于聆听、感受、体验和简单评价的程度和水平;而高中阶段则在聆听、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要参与讨论、交流、比较、探究和评价。传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如果通过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两个阶段的音乐课学习,连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如果音乐不能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并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一种生活的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2.营造音乐意境氛围。学生之所以喜欢音乐,最大的原因应是音乐的“感性”,人的确可以在这感性中放松。因为,他们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太“理性”了:在学校是“大考小考升学考”,回到家,父母越来越多地谈论着“钱”。学生因为“感性”亲近音乐,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从普通小事小细节入手启发学生的感知力。课堂上用感性语言来启发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和用描绘的方法启发学生用想象力来感受作品,都是很好的方法。感性的音乐课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要素的细微体验。音乐要素的韵味往往表现在“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过渡、气息和音乐句逗的处理等方面”。而对音乐要素细微的体察是音乐感知能力较强的重要表现,运用感性的语言,感性的形式,经过逻辑思维而生成的“新感性”来使学生“音乐的耳朵”更加敏锐化。在音乐感性鉴赏具体的审美过程中,还需要强调一点,即感性鉴赏对于生成所具有的指令性和一定的范畴规定。感性鉴赏需要依据有一定稳定性的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构成原则和规律,需要对“有意味的形式”的体察作为手段,在这样的基础上感性鉴赏才能充分展开它的全部活动。
3.从实践强化音乐感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更正确的感觉他。学生如果不了解一点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不了解文化差异,不使学生的音乐感知尽可能融入更多的社会时代内容,让他们带着西方音乐、流行乐、摇滚乐的思维来听中国音乐,恐怕是难以持久甚至深入喜爱的。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历久积重,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即知、情、意三个心理层次上鲜明表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含蓄、中和、模糊、情悲等。当学生能领略其中的东方情调时,才会像外国人一样,觉得它神秘、有趣、走进它、从而爱上它。只有让学生从高处看待,有总的认识,才会有进阶学习每一首曲子的动力。了解民族的音乐审美性格,了解感性是非西方音乐的中心,对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
[2]李景文.高中生音乐心理发展与教学研究[D]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4]张前.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