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初中地理一直为“次科”,再加上部分教师仍是“满堂灌”、“随意性”式的教学,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如何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低迷状况呢?通过多年的初中教学使我们完全相信,地理课程的独特性,完全可以让学生乐学,忘记疲劳和饥饿。
针对落后的授课方式(“填鸭式”、“一言堂”等),我采取“品种齐全”的互动方式加以改进。
1.读报。要求每个学生关注新闻、报纸,结合某方面的地理知识,课前轮流主持3至5分钟的读报节目。例如:我在开展这一活动中,其中有一个同学介绍了台风“龙王”登陆的时间、地点及影响,当时有一名刚从黑龙江省转学的学生听后惊讶了,不由地说:“台风这么厉害,看来以后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多学习有关台风知识。”课后,经常有学生给我送来大量新闻。通过这种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让学生关注时事,联系生活,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生产生了“成就感”,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比着介绍地理小知识的心得等,课堂也活跃起来了。
2.质疑。“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适当的质疑能让学生开动脑子积极思维,提高听课效果。例如,有一种说法:“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学生联系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旅游区车流的增加使有害尾气的排放量大增,景点餐饮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对绿地、水面的白色污染加剧……指出“怎么能说旅游业就是无烟工业呢”?谁是谁非,如何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3.故事。在讲到西北地区时,我结合多媒体讲解唐僧西天取经路线和过火焰山周围干旱,荒凉的气候特点,故事情节引人如胜,调节了情绪,也为自然过渡和上好本章节做好了辅垫。
4.辩论。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对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想影响别人。辩论的精彩在于过程。赛前,学生会积极去寻找正反两面材料;赛中,他们积极地思考如何反驳对方以及如何捍卫自己的观点,不会被对方抓到漏洞;赛后,学生会去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又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以“保护洞庭湖环境生态”为题,举行一场辩论会,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围湖造陆的利与弊,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学生通过参与辩论,胜过老师的任何精彩言语。
5.竞赛。竞赛可分为复习竞赛和课堂竞赛。复习竞赛一般在课前进行,有老师提问或采取抽答形式等,学生分组抢答或者个人抢答的形式,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价或奖励,既巩固参与热情又让学生温故知新。课堂竞赛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课效果。如上《中国行政区》复习课时,采用电脑拼图竞赛方式,调节学生气氛,加深了学生对各省的轮廓及位置的记忆。
6.欣赏。初中地理课程时间上常与体育课等排在一起,学生在激烈运动后常表现为兴奋或疲劳,难以进入状态,课前让学生稳定情绪或者提起精神尤为重要,通过音乐、诗歌、朗颂等欣赏,既陶冶情操,调节学生精神状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滚滚长江》时,让学生分别欣赏《长江之歌》朗颂和歌曲,既达到欣赏效果又激发学生求知欲,又适时进行爱国教育,自然过渡到新课,可谓一举多得。
7.讨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做人,学会合作。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四人或六人一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先组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基本问题先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再一起完成。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8.游戏。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如“地名接龙”“传花击鼓”“地理跳棋”“列车飞奔”“地理赛歌”等都是充满生活乐趣的游戏。例如在《火山、地震》章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的分布、形成、危害等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避害就利,把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此,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举行了一次模拟地震来临的逃生演习,课后反映“此课学生受益终身,学有所用,希望以后多开展”。
9.漫画。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漫画,它们构思精妙,寓意深刻,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具有特强的感染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强烈憧憬,对破坏环境行为的鞭策。在教学中,适当利用这些漫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漫画的创作比赛,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融洽、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地理课“鲜活”起来,成为学生们的学习乐园。
针对落后的授课方式(“填鸭式”、“一言堂”等),我采取“品种齐全”的互动方式加以改进。
1.读报。要求每个学生关注新闻、报纸,结合某方面的地理知识,课前轮流主持3至5分钟的读报节目。例如:我在开展这一活动中,其中有一个同学介绍了台风“龙王”登陆的时间、地点及影响,当时有一名刚从黑龙江省转学的学生听后惊讶了,不由地说:“台风这么厉害,看来以后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多学习有关台风知识。”课后,经常有学生给我送来大量新闻。通过这种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让学生关注时事,联系生活,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生产生了“成就感”,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比着介绍地理小知识的心得等,课堂也活跃起来了。
2.质疑。“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适当的质疑能让学生开动脑子积极思维,提高听课效果。例如,有一种说法:“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学生联系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旅游区车流的增加使有害尾气的排放量大增,景点餐饮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对绿地、水面的白色污染加剧……指出“怎么能说旅游业就是无烟工业呢”?谁是谁非,如何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3.故事。在讲到西北地区时,我结合多媒体讲解唐僧西天取经路线和过火焰山周围干旱,荒凉的气候特点,故事情节引人如胜,调节了情绪,也为自然过渡和上好本章节做好了辅垫。
4.辩论。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对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想影响别人。辩论的精彩在于过程。赛前,学生会积极去寻找正反两面材料;赛中,他们积极地思考如何反驳对方以及如何捍卫自己的观点,不会被对方抓到漏洞;赛后,学生会去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又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以“保护洞庭湖环境生态”为题,举行一场辩论会,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围湖造陆的利与弊,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学生通过参与辩论,胜过老师的任何精彩言语。
5.竞赛。竞赛可分为复习竞赛和课堂竞赛。复习竞赛一般在课前进行,有老师提问或采取抽答形式等,学生分组抢答或者个人抢答的形式,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价或奖励,既巩固参与热情又让学生温故知新。课堂竞赛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听课效果。如上《中国行政区》复习课时,采用电脑拼图竞赛方式,调节学生气氛,加深了学生对各省的轮廓及位置的记忆。
6.欣赏。初中地理课程时间上常与体育课等排在一起,学生在激烈运动后常表现为兴奋或疲劳,难以进入状态,课前让学生稳定情绪或者提起精神尤为重要,通过音乐、诗歌、朗颂等欣赏,既陶冶情操,调节学生精神状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滚滚长江》时,让学生分别欣赏《长江之歌》朗颂和歌曲,既达到欣赏效果又激发学生求知欲,又适时进行爱国教育,自然过渡到新课,可谓一举多得。
7.讨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做人,学会合作。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四人或六人一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先组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基本问题先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再一起完成。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8.游戏。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如“地名接龙”“传花击鼓”“地理跳棋”“列车飞奔”“地理赛歌”等都是充满生活乐趣的游戏。例如在《火山、地震》章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的分布、形成、危害等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避害就利,把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此,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举行了一次模拟地震来临的逃生演习,课后反映“此课学生受益终身,学有所用,希望以后多开展”。
9.漫画。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漫画,它们构思精妙,寓意深刻,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具有特强的感染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强烈憧憬,对破坏环境行为的鞭策。在教学中,适当利用这些漫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漫画的创作比赛,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融洽、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地理课“鲜活”起来,成为学生们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