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从而提高科学素养.科学方法既是科学知识发展的手段,又是科学知识发展的产物,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正如李峤所言“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之无形,却有它独特的威力.而科学方法蕴涵于科学知识中,既似无形胜似有形,因此在科学的课堂中,如何巧妙地渗透科学方法,使科学方法在学生心里扎根、绽放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课程内容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然而,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几乎都是隐性的,最直观呈现的科学方法便是控制变量法.教材中采用隐性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很难让学生真正领悟,从而影响了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寻找其中隐藏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知识点的构建、引申和扩展中,在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处都存在科学方法.本文以“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的挖掘
充分挖掘教材是有效渗透科学方法的基础.一般来说,科学方法的挖掘分以下几个步骤:
(1)找出一节课中的知识点;
(2)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3)分析知识点的建立、引申和拓展中的科学方法因素,以及知识点间的衔接处的科学方法因素。
以“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复习课”为例.本节课是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中的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复习课.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学习了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了解了温度的意义以及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学习了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得到了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因此,对本节复习课,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内在联系,将其间隐藏的科学方法显性化,使其初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具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积大小、温度高低等比较活动,理解体积、温度的含义,领会对比法.通过体积、温度的具体测量,引导学生掌握量筒与温度计的操作技能.通过不同量筒量取液体的误差大小的讨论,培养学生定量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制作温度计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领会应用转换法原理制成温度计的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2.1渗透科学思想的引课
引课是为了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最精
[JZ][CDH01155][HJ1.45mm]
猜想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想只要是有根据的,无论其猜想是“真因素”还是“伪因素”,都应该要鼓励,同时将学生思维引向如何验证和探究自己的猜想上去,此时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即怎样测定滑动摩擦力。
2.4实验设计、合作探究
探究应该是有序铺展的,笔者认为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有效设计实验,我们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应该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上述四个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接着,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首先组内讨论,接着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组间的交流.最后,师生一起总结,确定可行性的方案.本节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提出如下几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在桌面上匀速拉动木块,再分别在木块上加1个和2个砝码,在以同样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匀速拉动木块,观察三种情况下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方案二:将同一木块先后放在木板面、玻璃面和毛巾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匀速拉动,观察两种情况下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方案三:在同一桌面上,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匀速拉动,观察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笔者认为,这几个方案对于初中生而言,都是有一定的探究价值的,可以放手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究,不要过于强调探究方法的唯一性.当然,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前,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方法进行思考,最好是能够让学生自己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如表1)。
[JZ][HT6]表1
[HT6”][BG(!]
[BHDFG3*2,WK8,K5,K7,K8,K4W]
控制因素[]改变因素[]改变方法[]测力计示数(即摩擦力大小)[]结论
[BHDG20,WK13,K15,K4W]
[ZB(][BHDG6,WK8,K5]粗糙程度、接触面积、速度[]压力
[BH]压力、速度、接触面积[]粗糙程度[BHDG4]压力、接触面积、粗糙程度[]速度
[BH]压力、速度、粗糙程度[]接触面积[ZB)][]
[ZB(][BHDG2,K7,K8W]一个木块[BH]木块加小砝码[BH]木块加大砝码[BH]木板表面[BH]玻璃面[BH]毛巾面
[BH]缓慢匀速[BH]较快匀速[BH]平放木块[BH]倒放木块[ZB)]
[][ZB(][BHDG6,K4W][BH][BHG4][BH][ZB)]
[BG)F]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按照原先自己的设计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同时不同的实验方案最后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论,更体现出结论的准确性,同时也为进一步交流、讨论方案的优越性打下伏笔.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科学课程内容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然而,教材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几乎都是隐性的,最直观呈现的科学方法便是控制变量法.教材中采用隐性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很难让学生真正领悟,从而影响了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寻找其中隐藏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知识点的构建、引申和扩展中,在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处都存在科学方法.本文以“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的挖掘
充分挖掘教材是有效渗透科学方法的基础.一般来说,科学方法的挖掘分以下几个步骤:
(1)找出一节课中的知识点;
(2)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3)分析知识点的建立、引申和拓展中的科学方法因素,以及知识点间的衔接处的科学方法因素。
以“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复习课”为例.本节课是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中的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复习课.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学习了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了解了温度的意义以及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学习了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得到了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要求,因此,对本节复习课,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和温度测量的内在联系,将其间隐藏的科学方法显性化,使其初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具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积大小、温度高低等比较活动,理解体积、温度的含义,领会对比法.通过体积、温度的具体测量,引导学生掌握量筒与温度计的操作技能.通过不同量筒量取液体的误差大小的讨论,培养学生定量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制作温度计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领会应用转换法原理制成温度计的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2.1渗透科学思想的引课
引课是为了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情境最精
[JZ][CDH01155][HJ1.45mm]
猜想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想只要是有根据的,无论其猜想是“真因素”还是“伪因素”,都应该要鼓励,同时将学生思维引向如何验证和探究自己的猜想上去,此时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即怎样测定滑动摩擦力。
2.4实验设计、合作探究
探究应该是有序铺展的,笔者认为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有效设计实验,我们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应该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上述四个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接着,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首先组内讨论,接着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组间的交流.最后,师生一起总结,确定可行性的方案.本节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提出如下几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在桌面上匀速拉动木块,再分别在木块上加1个和2个砝码,在以同样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匀速拉动木块,观察三种情况下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方案二:将同一木块先后放在木板面、玻璃面和毛巾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匀速拉动,观察两种情况下的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方案三:在同一桌面上,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匀速拉动,观察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笔者认为,这几个方案对于初中生而言,都是有一定的探究价值的,可以放手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究,不要过于强调探究方法的唯一性.当然,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前,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方法进行思考,最好是能够让学生自己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如表1)。
[JZ][HT6]表1
[HT6”][BG(!]
[BHDFG3*2,WK8,K5,K7,K8,K4W]
控制因素[]改变因素[]改变方法[]测力计示数(即摩擦力大小)[]结论
[BHDG20,WK13,K15,K4W]
[ZB(][BHDG6,WK8,K5]粗糙程度、接触面积、速度[]压力
[BH]压力、速度、接触面积[]粗糙程度[BHDG4]压力、接触面积、粗糙程度[]速度
[BH]压力、速度、粗糙程度[]接触面积[ZB)][]
[ZB(][BHDG2,K7,K8W]一个木块[BH]木块加小砝码[BH]木块加大砝码[BH]木板表面[BH]玻璃面[BH]毛巾面
[BH]缓慢匀速[BH]较快匀速[BH]平放木块[BH]倒放木块[ZB)]
[][ZB(][BHDG6,K4W][BH][BHG4][BH][ZB)]
[BG)F]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按照原先自己的设计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同时不同的实验方案最后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论,更体现出结论的准确性,同时也为进一步交流、讨论方案的优越性打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