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我国中学课程设置,在进入中学阶段后,初中三年级学生必须开始接受化学课程的启蒙教育。但我在多年化学教学中发现,由于一部分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差,以及平时对这门课程接触较少,导致这部分初中生对这门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兴趣爱好间的关系,是化学教师必须加以高度关注的课题。
一、培养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
有观点认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对外界各种资讯、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整个中学阶段正接近或迈入巅峰状态,如果学习方法得当的话,保持强烈学习热情的这部分中学生,其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鉴于之前所带年级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接受程度,每年教学任务结束,我都会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在之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我认为,要让初中学生在接触化学这门课一开始就产生浓厚兴趣,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每年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会向学生强调,学好化学其实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只要肯动手,多亲手实验,就能学好这门课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课堂上,我注重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让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的初中生尽快建立化学学习概念,我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学生们学习化学课程的第一课。通过观察,我逐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原来水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种类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水)。水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三化学的各章节中分别贯穿了水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水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辅助物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外观变化,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变化时未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显而易见,该实验中水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并未生成新物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诱导的目的是让刚接触化学课程的初中生认识到,原来化学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的课程,而是充满着神奇与神秘。
二、循序善诱,让学生建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我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高低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很大关系,是学生们接触入门化学的关键。教师深入浅出的精辟讲解,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学好化学课程的信心,这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注重运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例如,在讲述碳单质的性质时,我首先从其物理性质的对比入手。告诉同学们,碳单质的种类有多种,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教学中,我重点讲述和对比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其中,金刚石为无色透明固体,经加工琢磨后就是价值不菲的钻石,同时也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则为灰黑色固体。为了形象教学,让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直观感受上述学习内容,我在教学中,特意选取实践中的事件加以说明。由于将化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接下来,我又在讲述碳的化学性质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幅中国古代的水墨字画。
同学们在赞叹不已的同时,也自行得出结论: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所以古代的字画才能经受时光的考验。接下来,我通过对比氢气的化学性质,让同学们进一步得出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与氢气的化学性质有类似的结论。
事实证明,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只要合理运用辅助手段,就同样能将看似枯燥无味的化学课程讲解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现代社会的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他们对讲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不能正确选取讲课的切入点和另辟蹊径的讲课角度。
三、强化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建立感性认知
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们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去感性认识并建立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组织学生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实验中,眼药水瓶可以替代滴管,玻璃杯替代烧杯,塑料吸管替代玻璃导管,墨水瓶和棉线结合制成酒精灯,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小实验。同学们在兴致勃勃的实验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探索中不断创新。(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培养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
有观点认为,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对外界各种资讯、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整个中学阶段正接近或迈入巅峰状态,如果学习方法得当的话,保持强烈学习热情的这部分中学生,其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鉴于之前所带年级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接受程度,每年教学任务结束,我都会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在之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我认为,要让初中学生在接触化学这门课一开始就产生浓厚兴趣,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每年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我都会向学生强调,学好化学其实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只要肯动手,多亲手实验,就能学好这门课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课堂上,我注重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让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的初中生尽快建立化学学习概念,我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作为学生们学习化学课程的第一课。通过观察,我逐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原来水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种类包括天然水(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人工制水(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水)。水也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三化学的各章节中分别贯穿了水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水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辅助物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外观变化,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变化时未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显而易见,该实验中水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并未生成新物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诱导的目的是让刚接触化学课程的初中生认识到,原来化学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的课程,而是充满着神奇与神秘。
二、循序善诱,让学生建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我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高低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很大关系,是学生们接触入门化学的关键。教师深入浅出的精辟讲解,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学好化学课程的信心,这需要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注重运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例如,在讲述碳单质的性质时,我首先从其物理性质的对比入手。告诉同学们,碳单质的种类有多种,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教学中,我重点讲述和对比了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其中,金刚石为无色透明固体,经加工琢磨后就是价值不菲的钻石,同时也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则为灰黑色固体。为了形象教学,让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直观感受上述学习内容,我在教学中,特意选取实践中的事件加以说明。由于将化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接下来,我又在讲述碳的化学性质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幅中国古代的水墨字画。
同学们在赞叹不已的同时,也自行得出结论: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所以古代的字画才能经受时光的考验。接下来,我通过对比氢气的化学性质,让同学们进一步得出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与氢气的化学性质有类似的结论。
事实证明,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只要合理运用辅助手段,就同样能将看似枯燥无味的化学课程讲解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现代社会的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他们对讲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不能正确选取讲课的切入点和另辟蹊径的讲课角度。
三、强化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建立感性认知
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们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去感性认识并建立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组织学生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实验中,眼药水瓶可以替代滴管,玻璃杯替代烧杯,塑料吸管替代玻璃导管,墨水瓶和棉线结合制成酒精灯,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小实验。同学们在兴致勃勃的实验中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探索中不断创新。(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