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呢?
  
  一、让教学目标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重视朗读。翻开教师们的备课笔记,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写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不说每个年级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也不说每篇课文对朗读的要求不同,学生们从刚入学到六年级时间跨度之大、身心发展之快是不言而喻的,朗读技能也在快速提高,教学目标岂能一成不变?就朗读课文,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细比较各年级则有较大不同:低年级重在“学习”,因此,我们在就某一课文设计朗读目标时,可细化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停顿符号,读通长句等;中年级则在读准、读通上可适当放手,引导学生们走入文本情境,读出文本情感;而高年级则强调“能用”,旨在让具有一定朗读技能、技巧的学生会心文本,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其实,除“朗读课文”之外,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学各项阶段目标在不同年级(或学段)都会重复出现,但有区别,必须逐步提高,有一种向上的趋势,也就是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二、让教学目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翻开许多教师的教案,教学目标几乎都是这么罗列的:第一、二条分别为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另外的条目则侧重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目标。如一位教师在《夜晚的实验》中第三条目标写道: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又如一位教师在《孔子游春》中第三条目标写道: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意。然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赏析、体味、领会,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功夫与用心,读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我们不妨把上述两篇课文的第三条教学目标作如下改动:
  《夜晚的实验》一文:关注课文五处设问,感受清晰的实验经过,并在“步步为疑”中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孔子游春》一课:抓住结尾“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通过阅读探究,感受春意浓在孔子寓水于理的善施教化,浓在师生间浓浓的情意,从而领悟文本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三、让教学目标散发儿童烂漫的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末,不少教师设计了这样的
   说话练习:我真想变成_______,给人们 _______。有学生说:“我真想变成一棵大树,给人们遮风挡雨。”“我真想变成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凉爽!”……大家不难发现,学生们的发言都有一个“积极”的指向——为别人付出。难道《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样生动有趣的诗歌,我们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要乐于付出?这或许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有的尴尬——教师挖掘到了作者都未曾想到的“文本深度”。不知教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想过,这样的高度是否适合天真可爱的二年级学生?其实,课文一开头就写道:“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然后作者展开奇妙的想象——变成雨滴、小鱼去感受夏日的清凉;变成蝴蝶、蝈蝈去感受夏天的快乐;变成星星、新月去感受夏夜的迷人;而变成荷叶实在快哉——在清凉的荷塘中,与小鱼、雨点嬉戏、唱歌的快乐……拥有了夏天的一切美好。因此,我们可设计如下目标:学生想象诗歌情境,通过朗读活化这一幅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在诗的语言中投入“夏日的怀抱”。
  
  四、让教学目标尊重学生内在的需求
  
  以上都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参及自己的经验、语文知识系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完全由教师统一设计的目标怎么能让学生积极地思维、主动地理解、深刻地体验呢?所以,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设计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来确定学习目标。以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我们进行了对比:一个班由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另一个班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典型事例的写作方法。
  列举某一小组学生确定的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苏叔阳是一个怎样的人?2. 文中有好几个“转”,分别应该怎么读?3. 作者为何要选择刘老师笑谈残疾、旋转板书、放追风筝这三个事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阅读苏叔阳的其他文章。
  把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指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化、系统化,是站在“以文为本”的立场,有选择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学生自定的学习目标是个体为了解决内需,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只要与苏叔阳及刘老师有关的内容他们都想去了解、去探索。当然,满足学生广泛的大信息量需求的自主学习目标,会显得无序,随心所欲,但这样的目标源自学生内在需求,能更好地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才能引领我们的课堂走向有效,走向美好。
  (作者单位:无锡新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 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是小学教材中现代诗歌的共同特征。谈到现代诗歌的教学,很多教师总会疑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悟出诗歌的韵味呢?听了几位教师教学《长江之歌》,觉得有些问题很值得思考和研究:  (1) 课堂上,教师以“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发问,继而学生展示搜集来的有关“长江”的资料,介绍长江源远流长和对中华民族的滋养。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但这个过程占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书法教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书法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实仍困扰着众多书法教师,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
《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低年级识字与写字的目标,具体有六条,逐条细细地加以分析对照,发现每一条目标的达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困惑与问题: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虽然大家都很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让低年级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很多教师感觉束手无策。有些教师对于在一二年级要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主要的感觉是量好大,好难。但是,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汉字的同时,讲一下造字方法,对深入理解字义和掌握书写规律会有很大益处。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下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在识字教学中丰富文化内涵的几点尝试。  一、 汉字是美丽的画。“艳”:左为“丰”,右为“色”。叫人不禁联想到“红紫芳菲”“橙黄橘绿”“万紫千红”,这是一幅颜色丰富、绚丽多姿的画面!“湾”:左为“水”,右为“弯”。看着它,总会让我想起家乡那条弯弯的小河,清澈湛蓝,一望无垠的稻
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经常看见我的哥哥握着一支又粗又大、蘸满墨汁的毛笔在纸上不停地写呀写的,每天从不间断。那时的我还不 I remember when I was still young, I often s
为了让学生爱上习作,在习作中找到乐趣,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增强习作自信和兴趣    要克服学生习作恐惧心理,教师必须在学生持之以恒的积累中培养自信。指导学生积累的过程是异常艰苦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与学生一起阅读背诵;课堂教学语言更要准确精炼优美,富于哲理。这样,学生才愿意跟着教师学写习作。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推荐课本配发的课外读本。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还
汉字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集中表现,汉字的发展见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不仅蕴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而且其特殊构造在美学上自成一体,形成了恒久流传的书法艺术
一、 融情入境的现场习作,使学生的体验更直观    在习作教学中,我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适时地安排现场习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如在春风习习、桃红柳绿的四月,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孔望山春游,我为同学们拟定了这样的观察提纲:① 观察的对象——摩崖石刻、圆雕石象、孔子望海像及周围的景色;② 观察的内容:位置、大小、样子、特点、颜色;③ 观察的方法——先确
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从仿作到创作这一过程呢?我想结合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级,从三方面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一、 读、说、写结合,从模仿句式开始    低年级,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说完整通顺的句子,即引导学生学会有条不紊地“说”和“写”句子。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文本规范的句式进行内化迁移。例如《沉香救母》一文,作者以“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数万年前,喉咙里混乱的嗓音被伟大的人类祖先赋予了特定的意义,由此诞生了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可行;数千年前,一位离家的人希望同乡能帮他带回家书,由此诞生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