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几点尝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epair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几点尝试.
  1 以合作分层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够,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此教学模式必须跟着课改的节奏进行转变,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以合作分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1.1 为学生的合作制定明确的目标
  此时,学生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会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与探究,同时也会在学习后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激烈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碰撞,这就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引起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达到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目的.
  1.2 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践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明确的是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师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渗透分层教学理念
  另一方面,在高中物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合理的渗透分层教学理念.换言之,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首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基础 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能力强、基础好、学习兴趣大的学生分为一组,将其划分为A层次.相反,教师可以将能力偏弱、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分为B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要求A层次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针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帮助其设计实验,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其能够得出结论.
  2 以学生易错点为课堂重难点突破口
  每节课、每个章节都有一些知识点和方法是学生容易出错的,而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学生在错误面前是思维麻木的,这也许就是有些知识的应用学生之所以一错再错的原因所在.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易错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生长点,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
  例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动能定理”,在解决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困难在于无法正确地建立动能定理方程,为什么呢?除了过程分析外,学生对“位移”和“速度”这两个关键性物理量的分析不到位导致了问题解决上出现了障碍.笔者以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学习:
  (1)动能定理在应用时,首先要注意各个力做功的特点,有的力做功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与物体的位移有关(如重力、电场力做功);有的力做功却与物体运动路线有关(如滑动摩擦力).那么第一种情况中的“位移”是什么呢?根据具体的情况,位移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其二是物体的位移,两者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的,但是有的时候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例如,物体放在水平传动带上先匀加速后随着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的情况,学生在运用动能定理时就极容易出错,原因在于公式中的“s”理解和选取是很容易搞错),所以要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搞清楚力作用的位移,要求力做的功就变容易了.
  (2)其次,要对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中的速度有正确的认识,等式右边动能中的速度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速度,所以在确定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时,必须选取同一参考系,在解题过程中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从高考实际来看,连接体问题的考查时有出现,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除了要注意参考系的统一外,同时还应注意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如果速度关系理不顺,解题容易出现错误.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要注意研究对象、过程、受力、物体的位移以及物体的速度和它们间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重在分析问题方法的运用,而不能随意或简单地套用有关公式.
  3 加大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权重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加大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权重,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可视化物理思维过程的展示,实验能够凸显物理思想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加大实验的教学权重呢?
  3.1 创设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课本中的很多章节以及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成为以“实验”教学的方式呈现,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发散与延伸,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创设来多样化课堂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良好途径.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HJ1.45mm]有效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能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要善于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很多内容展开剖析,透过探究性实验的创设来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化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激发.
  有时习题讲评课也可以充分挖掘探究性实验,通过可视化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和问题认识的深刻性和完整性.
  例1 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要想始终与轨道不脱离,最低点的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难一下子想到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和不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这两种情况,同时对于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的情形学生也未必能够有效联系最高点受力.那么,怎么办呢?笔者在课堂上讲解这个例题时,将其与过山车模型相联系,并提供了实验室的“过山车实验装置”让学生自主尝试,结果发现在最低点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做完整圆周运动不脱离,以及最低点速度较小无法到达圆心所在水平面上方不脱离的两种情况,学生一边探究,一边记录,在得到结论后进行理论探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关键位置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向心力方程,找准过程列出动能定理方程,继而完成问题的解答.
  3.2 自主实验设计,激发创新能力
  随着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实验主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这既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直观体现,又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自主实验设计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突破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基础实验上进行发散与延伸,对于实验探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于实验器材或者实验条件有所改变,在不同的情况下再来验证相关的定律或者规律是否依然成立.自主实验设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生活中沙堆到处可见,生活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就是卷尺,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外实验作业:“用一根卷尺测量一堆砂砾间的动摩擦系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实验.刚刚布置作业时,学生都张大了嘴巴,很惊讶,怎么可能实现呢?卷尺只能获得长度,动摩擦因数似乎要测量2个力——摩擦力和正压力啊,老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跟学生说,我已经试验成功了,你们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怎么测量吧,学生被逼上梁山,自然往“力与运动”的联系上思考,最终在小组合作下找到问题解决的几个关键点,实现实验的创新:
  (1)运动模型如何选?动摩擦系数的获得需要建立在相对运动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物理实验中最常使用的斜面模型.
  (2)如何发生相对运动?如何与运动模型相对应?可以通过逐渐增长斜面倾角使得木块在斜面上发生相对运动,由此可以联想到砂砾在斜面上慢慢滑下形成圆锥体并且不断增高直到即将发生滑动状态,此时砂砾的形态就构成一个经典的斜面模型.
  (3)实际问题与模型的对应度如何?以这个斜面上的砂砾作为经典斜面上的木块,就能顺利获得动摩擦系数.
  本文是结合笔者多年的课改教学经验谈到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挂一漏万,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其他文献
【文题设计】rn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我国中小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浪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构建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国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要使高中物理教学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高中物理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必须提升,也就要求物理教师具有更宽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能力,具有更全面和更多创新的教学技能以及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是专业发展
1案例背景  “专家制”小组学习模式是笔者本学年研究的市级个人课题《“专家制”:初中物理小班教学小组学习的一种新模式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把班上28名学生分为5个小组拼桌上课,每组5~6人,每个组设有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讨论、实验等活动.笔者将一学期教学内容分成5~6个知识模块,每个组员认领一块知识模块成为“专家”,如“声学专家”、“物态专家”等.“专家”在本模块学习期间要力争学到本组最好,并且参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完美的学情分析是一份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情分析体现的正是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借助于问卷调查、访谈、作业反馈等方式,可以比较充实了获得对学生真实情况的了解,为学情分析提供了最精准的一手资料.  1 学情分析及意义  学情分析,是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个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的标志.  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流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文中设计的两个教学片段,突显了这两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参与实验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思路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的主干路线和策略.教学思路不仅要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逻辑性要严密.课堂要讲什么,怎样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有层次,循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学期课本中的第六章第3节,主要学习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其知识点包括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压强知识的应用。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液体的特点、密度知识为基础.在知识结构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且知道通过观察形变效果来判断压强的大小.在思维能力上,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通过演示实验和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调整了教育教学的重点,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更要以此为教学目标.而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为学生讲解知识,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听讲,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与互动,学生也没有任何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而且学生也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些物理知识,能力方面没有任何突破,更提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以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至今有8年多时间了.
复习教学是贯穿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重构和深化知识的认知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最后的中考总复习,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为在总复习中,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不仅对整个初中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而且是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整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再提高的过程.由于总复习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入
新课改实施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遇到问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而高中物理在教学中是众多周知的一个难点,因此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讲学上最大的一个挑战,本文就针对课改后高中物理的几个特点来提出了一些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的课程学习中高中物理是较难的一门,而且高中物理的规律性比较强,在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