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筛选和设定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杂陈繁芜、乏味低效的课堂。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取舍作了相关探索。
一、紧跟三维目标,舍去漫无边际
许多学生会私下反映语文老师讲课跑题,能从鲁迅讲到美人鱼。曾几何时,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语文课堂能给学生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然而盲目的拓展造成了喧宾夺主,同学们听过热闹以后,往往很难回到学习任务中来。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明确三维目标,这样课堂才会始终围绕在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这其中的情感目标是之前我们忽略的,请看笔者曾听过《藤野先生》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1.阅读第一段后,抛出问题:文中为何出现“清国留学生”这个称谓?作者在写清国留学生时,主要从哪些特征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第二段后,问题继续:这些清国留学生在做什么?(学跳舞),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这样做合适吗?请同学们参照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讨论。
案例二:老师先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阐述,同时以多媒体视频给大家展示当时的清国留学生概况。然后再让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最后回答问题:鲁迅先生对待清国留学生持怎样的态度?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案例二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情感出发,没有盲目地抛出问题,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摒弃了教师全程追问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探索的时间。确切地讲,落实三维目标不是一二三搞问题陈列,而是要通过情景、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进行探索和讨论,这样才能净化课堂,抛弃繁冗杂陈,取得花落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自主探究,舍去照本宣科
自主探究是新型学习模式的核心。语文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学科,许多知识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体验过程是理论说教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舍去传统的被动学习,以鼓励和诱导的方式积极开创自主探究教学新模式。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时,笔者就设置了如下教学方案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
(1)设置启发问题
问题要有纲领性,能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探索研究: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纲领性大问题下,可以设置引导学生层层自主探究的小问题:
A.“五柳先生”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体现了陶渊明怎样的处世精神?
B.找出文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志趣及性格特点的词句,分析描摹手法,讨论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C.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与他的精神境界是不是相悖,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2)学生探究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讨论学习。
1.首先通过工具书全面掌握文章的生词读音及意思,能顺利通读、理解全文。
2.结合全文精神,讨论回答问题A,得出“五柳先生”之名是由宅边五柳而得。从家居环境来映衬其心境清静、淡雅、简朴,表达淡泊和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等词句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通过他的读书、饮酒、著文章三大志趣,还原给我们一个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五柳先生。
4.“好读书不求甚解”反映的就是陶渊明读书“读其魂”的最高境界,正体现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的性格特点。
5.小组合作先解决分项目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探索成果,最后用300字左右的内容概括纲领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最后有90%以上的学生自己完成了概括总结。这才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有效摆脱了教师是课堂主人的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三、推崇精讲精练,舍去絮絮叨叨
许多学生都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的絮叨说教烦恼不已,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事无巨细的说道,通过精练的讲解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精心设计启发问题和课堂练习,以夯实基础为目的,尽量做到少而精,做到当天巩固即可。如:工整抄写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写读后感等等。如此精讲精练,才能富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明确全文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这样才能为积极自主的探索奠定基础。
四、启发举一反三,舍去盲目鏖战
长久以来,题海战术是困扰学生的樊笼,其实学习只要得法,完全可以以点带面。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生成知识链。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主要阵地,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概括地讲,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套现各种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进行诠选和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语文能力。
一、紧跟三维目标,舍去漫无边际
许多学生会私下反映语文老师讲课跑题,能从鲁迅讲到美人鱼。曾几何时,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语文课堂能给学生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然而盲目的拓展造成了喧宾夺主,同学们听过热闹以后,往往很难回到学习任务中来。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明确三维目标,这样课堂才会始终围绕在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这其中的情感目标是之前我们忽略的,请看笔者曾听过《藤野先生》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1.阅读第一段后,抛出问题:文中为何出现“清国留学生”这个称谓?作者在写清国留学生时,主要从哪些特征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第二段后,问题继续:这些清国留学生在做什么?(学跳舞),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这样做合适吗?请同学们参照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讨论。
案例二:老师先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阐述,同时以多媒体视频给大家展示当时的清国留学生概况。然后再让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最后回答问题:鲁迅先生对待清国留学生持怎样的态度?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案例二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情感出发,没有盲目地抛出问题,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摒弃了教师全程追问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探索的时间。确切地讲,落实三维目标不是一二三搞问题陈列,而是要通过情景、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进行探索和讨论,这样才能净化课堂,抛弃繁冗杂陈,取得花落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自主探究,舍去照本宣科
自主探究是新型学习模式的核心。语文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学科,许多知识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体验过程是理论说教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舍去传统的被动学习,以鼓励和诱导的方式积极开创自主探究教学新模式。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时,笔者就设置了如下教学方案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
(1)设置启发问题
问题要有纲领性,能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探索研究: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纲领性大问题下,可以设置引导学生层层自主探究的小问题:
A.“五柳先生”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体现了陶渊明怎样的处世精神?
B.找出文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志趣及性格特点的词句,分析描摹手法,讨论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C.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与他的精神境界是不是相悖,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2)学生探究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讨论学习。
1.首先通过工具书全面掌握文章的生词读音及意思,能顺利通读、理解全文。
2.结合全文精神,讨论回答问题A,得出“五柳先生”之名是由宅边五柳而得。从家居环境来映衬其心境清静、淡雅、简朴,表达淡泊和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等词句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通过他的读书、饮酒、著文章三大志趣,还原给我们一个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五柳先生。
4.“好读书不求甚解”反映的就是陶渊明读书“读其魂”的最高境界,正体现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的性格特点。
5.小组合作先解决分项目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探索成果,最后用300字左右的内容概括纲领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最后有90%以上的学生自己完成了概括总结。这才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有效摆脱了教师是课堂主人的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三、推崇精讲精练,舍去絮絮叨叨
许多学生都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的絮叨说教烦恼不已,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事无巨细的说道,通过精练的讲解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精心设计启发问题和课堂练习,以夯实基础为目的,尽量做到少而精,做到当天巩固即可。如:工整抄写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写读后感等等。如此精讲精练,才能富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明确全文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这样才能为积极自主的探索奠定基础。
四、启发举一反三,舍去盲目鏖战
长久以来,题海战术是困扰学生的樊笼,其实学习只要得法,完全可以以点带面。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生成知识链。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主要阵地,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概括地讲,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套现各种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进行诠选和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