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任何中学教学活动中必需的一种教学形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教育平台K12上常常有交流: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常态课中回答问题并不积极、讨论气氛并不热烈,教师往往启发有加,但学生却无意回答,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低效、滞后;学生往往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不简单得不屑回答,或者很难无法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形成了简单问题不回答、困难问题答不了的惰性思维,给数学学习带来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一、存在的误区
笔者曾经在常态课、公开课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半晌没有回应,多次的重复进行这样的尝试,易造成教师急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否则造成课堂教学环节的缺失和时间安排的紊乱。学生担心回答的问题是错误的,被耻笑;教师担心的是教学的气氛以及进度,只能自问自答,出现这些方面往往有下列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一)问题表述不清
问题表述不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出了问题,对要进行的教学并没有做充足准备。比如教师在复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什么呢?
有学生回答:通过学习,我认为要紧紧围绕解题步骤才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也有学生回答:我认为应该分析问题中呈现的数量关系更关键。老师问:好,最关键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一阵沉默。)
上述学生的回答,其实很好地总结了解决应用题的两个关键,具体哪个更为关键其实应该视应用题的类型而定,教师最后的提问使得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哪个学生的回答才是正确的。教师先前的提问也并没有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有效地切入,随随便便问关键是什么,属于表述不清。
(二)问题用语不当
我们常常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思考下”。或者“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难,请大家好好思考下”。教师常常因为口头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殊不知这样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于简单的问题,经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不敢回答怕答错了遭人取笑;对于稍难的问题,学生心理产生了一种自然的想法:问题比较难,做不出也是正常的,不努力去进行尝试。这是教师用语不当造成的困扰。
(三)问题选择难易
数学问题选择的难易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难的问题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气氛直降,特别是造成公开课冷场;过于简单的问题,课堂易出现乱哄哄的场面、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数学学习的节奏,在公开课上出现这样的情形易造成混乱。因此,合适本校学生的问题提出设计就成为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环节。
(四)问题时间控制
教师有时不经意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刚刚给出一个问题,没有给与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便急急忙忙向学生要答案。殊不知,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要回答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之后再作答,即问题回答时间的控制。
二、策略与方法
(一)设计巧妙性
问题设计的巧妙,易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和过程中,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思考、多探究。教师要利用教材章节内容的特点,对问题进行符合实际情形的设计,对初中生的心理情境而言,较为情境化、趣味化的问题比较符合其认知。
案例1:“同类项”知识学习,笔者将上节课内容进行了一个比喻:“上节内容中大家学习了降幂排列,同学们说说看,降幂排列你能打个比喻吗?”学生:“比如是大家按照身高排队,从高到低。”教师:“那么你们说说看,今天学习的同类项怎么比喻呢?”学生:“我把它比作卖水果,梨子、草莓、西瓜等分布归类。”这样的提问使得学生们积极发挥了知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教师再追问“对同类项进行分类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同类项分类应注意的特点。
(二)加强多样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层次,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将优秀的课堂借鉴过来,从优秀的案例中选择性地开发合适学生特点的课堂设计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原则:情境化,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从简到难,符合初中生心理接受能力;兴趣化,过于数学形式化的问题可以转换一种角度来呈现;多样化,问题的形式可以多变等等。
案例2:对于二次函数的学习:将问题“二次函数图像特征有哪些?最值怎么求解?”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解为几个小问题:(1)看看这几个二次函数:y=2x2,y=2(x-1)2,y=2(x-1)2,你会做图吗?(2)你能求上述二次函数的最值吗?(3)将上述系数2变成-2,结果有什么变化?(4)你能编写一个类似的吗?
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计问题,使得学生感觉上触手可及,实际操作上必须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数学能力。
一、存在的误区
笔者曾经在常态课、公开课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半晌没有回应,多次的重复进行这样的尝试,易造成教师急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否则造成课堂教学环节的缺失和时间安排的紊乱。学生担心回答的问题是错误的,被耻笑;教师担心的是教学的气氛以及进度,只能自问自答,出现这些方面往往有下列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一)问题表述不清
问题表述不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出了问题,对要进行的教学并没有做充足准备。比如教师在复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什么呢?
有学生回答:通过学习,我认为要紧紧围绕解题步骤才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也有学生回答:我认为应该分析问题中呈现的数量关系更关键。老师问:好,最关键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一阵沉默。)
上述学生的回答,其实很好地总结了解决应用题的两个关键,具体哪个更为关键其实应该视应用题的类型而定,教师最后的提问使得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哪个学生的回答才是正确的。教师先前的提问也并没有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有效地切入,随随便便问关键是什么,属于表述不清。
(二)问题用语不当
我们常常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思考下”。或者“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难,请大家好好思考下”。教师常常因为口头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殊不知这样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于简单的问题,经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不敢回答怕答错了遭人取笑;对于稍难的问题,学生心理产生了一种自然的想法:问题比较难,做不出也是正常的,不努力去进行尝试。这是教师用语不当造成的困扰。
(三)问题选择难易
数学问题选择的难易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难的问题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气氛直降,特别是造成公开课冷场;过于简单的问题,课堂易出现乱哄哄的场面、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数学学习的节奏,在公开课上出现这样的情形易造成混乱。因此,合适本校学生的问题提出设计就成为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环节。
(四)问题时间控制
教师有时不经意往往犯这样的错误,刚刚给出一个问题,没有给与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便急急忙忙向学生要答案。殊不知,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要回答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思考之后再作答,即问题回答时间的控制。
二、策略与方法
(一)设计巧妙性
问题设计的巧妙,易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和过程中,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思考、多探究。教师要利用教材章节内容的特点,对问题进行符合实际情形的设计,对初中生的心理情境而言,较为情境化、趣味化的问题比较符合其认知。
案例1:“同类项”知识学习,笔者将上节课内容进行了一个比喻:“上节内容中大家学习了降幂排列,同学们说说看,降幂排列你能打个比喻吗?”学生:“比如是大家按照身高排队,从高到低。”教师:“那么你们说说看,今天学习的同类项怎么比喻呢?”学生:“我把它比作卖水果,梨子、草莓、西瓜等分布归类。”这样的提问使得学生们积极发挥了知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教师再追问“对同类项进行分类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同类项分类应注意的特点。
(二)加强多样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层次,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将优秀的课堂借鉴过来,从优秀的案例中选择性地开发合适学生特点的课堂设计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原则:情境化,较符合初中生的认知;从简到难,符合初中生心理接受能力;兴趣化,过于数学形式化的问题可以转换一种角度来呈现;多样化,问题的形式可以多变等等。
案例2:对于二次函数的学习:将问题“二次函数图像特征有哪些?最值怎么求解?”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解为几个小问题:(1)看看这几个二次函数:y=2x2,y=2(x-1)2,y=2(x-1)2,你会做图吗?(2)你能求上述二次函数的最值吗?(3)将上述系数2变成-2,结果有什么变化?(4)你能编写一个类似的吗?
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设计问题,使得学生感觉上触手可及,实际操作上必须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地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