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机和活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实践证明,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必须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经验事实。
  
  二、创造展示学生个性的空间
  
  学生是有着思维和灵性的个体,对于任何一种事物,或是一件事情,他们都会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采取工厂打造器具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而是应该给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空间,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培養自己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在不断进出的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个性。
  学生还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也应该允许并且乐于见到学生的这种自我的发展,尤其语文更强调一种“人文”教育。作为语文老师应耐心聆听学生的理解分析,然后再师生共同探讨,把“权威”的面具卸下,事物的正确答案尚且往往不止一个。只有这样,师生之间距离才能拉近,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身变化,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多起来。一个民主、合作、愉快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将更主动、更爱动脑筋、更爱提问题、更敢于表现自已,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
  
  三、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学习应从单一机械的课堂出来,回归自然,走入社会实际。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除教科书外,中外名著、古今文献,只要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籍都可让学生广泛阅读,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此外,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也是学生学习时不可或缺的语文资料。广辟渠道,让学生多方位地获取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方说,让学生置身于课堂外,亲眼观察周边的事物,亲耳聆听当地的人文,亲身历练五彩的生活,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加强与自然、社会的交流,让学生于广泛的生活空间中去主动求知,从而达到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是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学习。”可见,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努力关注学生的需要、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强调学生的自我感受,必要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他们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物。
  
  五、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教会学生自学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充满于每一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不再是教育者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由于教材特点,情境的成功创设非常有利于把学生带进学习中。教师要对教材认真发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充分利用语文人文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构造优美情境,刷亮学生的心灵火花。即使简单的导人过程,也可精彩纷呈。可以使用生活小故事引入,可以从引入诗歌散文开始,可以温故而知新,方式多种多样。
  运用电教手段,借助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散文语言优美,配乐朗读相得益彰,这种方法成功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能提高其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古诗文的教学使用课件,把诗文的意境用画面展示,有助学生对诗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至于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则可大量搜集图表、图片,直观生动地展示枯燥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孩子们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从重视人的价值高度看,教育活动就是促使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主体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认为“三生教育”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深化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升素质教育理念方面给小学教育实践以积极启示。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命;小学教育    2008年5月27日,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决定在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三生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和施行,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受到了学校、学
摘要 本文用Krashen,Vygotaky和Bayer的相关理论,充分发掘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优势,从实践的角度设计若干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并就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网络;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活动    一 引言    新《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自此“合作学习
[摘要] 美声唱法即“美妙的歌声”。它在歌唱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习歌唱者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本文将从美声唱法的正确姿势,腔体的统一,喉头的正确打开安放。呼吸的基础训练以及腔体的共鸣等五方面来阐述美声唱法的基础训练,  [关键词] 姿势;打开;安放;呼吸;共鸣    歌唱艺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我国,根据歌唱所用气息,语言和风格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习惯于吧歌唱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
课堂教学改革已两年有余,感悟颇多,但笔者确一直认为“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最根本的思想和目标,这也是大学四年本科教育对笔者最大的思想教育。毕业四载,本人也对“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期间亦有不少惬意与坎坷。恰逢此空前浩大的教学改革大潮,我校提出“学、讲、练、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也促使笔者对教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笔者以为本次“学、讲、练、点”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学”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新的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课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的扣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课文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而且课本又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我试图尝试了多种创设情境的手段,具体设想:巧设导入,唤起兴趣——精设情节,诱发兴趣——联系生活,增添兴趣——动手操作,强化兴趣——化静为动,发展兴趣。  【关键词】活动;经验;自主探索;主动参与    一、问题提出    当今的教学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何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投入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也是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塑造者,人格的锤炼者。班主任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面对现实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形势,学生难教,班级难管,似乎在很多班主任的心里产生了共鸣。如何有效地管理班级,可讨论的话题很多,我想,从班主任自身做起,做一个富有新时代的班主任是值得思考与实践的。记得一位优秀班主任在做经验报告的时是这样说过: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
[摘要] 通过对意识形态及其特点的研究,把握其实践性、总体性、阶级性等,是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 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特点;启示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1797年特拉西最早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中提出了“意识形态”,主要是
任何班集体都存在着“好、中、差”三类学生,因为他们的个性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由此对于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统称为“学困生”。有的放矢的“补差”方法是“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一方法源于“困材实施”的原则。  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