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生物教学方面,探究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树立。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这些安排为在实验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解决学生的质疑、为学生讨论提供基础资料、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等。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对新的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以后,很多生物教师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即教师即将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即将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诚然,这种认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以及我们对传统生物教学方法的深刻反省。其实,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教学的实质来讲,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长期的应试教育把教师变成了一架只顾帮助学生获取高分的计算机,把学生变成了一架只能接受指令的打印机,从而极大地压制了学生自由个性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知不觉变成了教学双边活动的主角,而学生也不知不觉变成了双边活动的观众;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而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从更深层次来说,考试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宰,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
二、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组织形式
1.教师在实验前要充分备课 教师要在实验前首先备课:(1)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药品和实验方法。只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充分的实验条件和正确的实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2)备问题。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首先是由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的。比如说:1)你从哪里找到了鼠妇?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2)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特点?3)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到底是什么?4)在捉鼠妇的时候,鼠妇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并在探究性实验前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并在实验前进行有关现象的观察,尽量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3)备自己。教师应该看自己是否具有完成该实验的知识储备,是否吃透教材,是否能够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否能够回答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在实验前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4)备学生。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素质、学生兴趣都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后有所收获;同时,激发后一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力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每位学生身上。
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创造探究性实验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必然有很多问题和碰到许多操作上的难题。探究性实验要求老师不直接给答案,但要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来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空中飞行的动物”这一节课上,老师可以以叠飞机的形式引入课并问学生:1)你想知道鸟为什么能飞?2)人比鸟类高等,小鸟可以飞儿人不能飞,那么人为什么不能飞?3)鸟为什么能煽动翅膀?等等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环境。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互相询问,动员实验做得比较成功的学生一起来帮助解决问题。这时学生产生自愿参加整个实验过程,获得知识的愿望,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实验后要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个探究性实验的过程结束后,实验现象、结果需要分析,许多东西需要总结。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大脑代替学生的大脑,但要引导学生列出讨论提纲,分组或全班讨论。实验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和获得的结论,教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进去,使讨论更加深入。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中,1)灯光能不能代替阳光?2)我们应该用多少瓦的灯泡?瓦度越高越好吗?3)除了天竺葵可不可以用别的花?4)为什么隔水加热?5)除去叶绿素是为什么不用水而用酒精呢?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得比较透彻,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对新的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以后,很多生物教师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即教师即将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即将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诚然,这种认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以及我们对传统生物教学方法的深刻反省。其实,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教学的实质来讲,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长期的应试教育把教师变成了一架只顾帮助学生获取高分的计算机,把学生变成了一架只能接受指令的打印机,从而极大地压制了学生自由个性和兴趣特长的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知不觉变成了教学双边活动的主角,而学生也不知不觉变成了双边活动的观众;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而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从更深层次来说,考试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宰,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
二、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组织形式
1.教师在实验前要充分备课 教师要在实验前首先备课:(1)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药品和实验方法。只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充分的实验条件和正确的实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2)备问题。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首先是由一个一个的问题组成的。比如说:1)你从哪里找到了鼠妇?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2)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特点?3)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到底是什么?4)在捉鼠妇的时候,鼠妇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并在探究性实验前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并在实验前进行有关现象的观察,尽量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3)备自己。教师应该看自己是否具有完成该实验的知识储备,是否吃透教材,是否能够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否能够回答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在实验前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4)备学生。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素质、学生兴趣都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后有所收获;同时,激发后一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力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每位学生身上。
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创造探究性实验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必然有很多问题和碰到许多操作上的难题。探究性实验要求老师不直接给答案,但要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来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空中飞行的动物”这一节课上,老师可以以叠飞机的形式引入课并问学生:1)你想知道鸟为什么能飞?2)人比鸟类高等,小鸟可以飞儿人不能飞,那么人为什么不能飞?3)鸟为什么能煽动翅膀?等等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环境。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互相询问,动员实验做得比较成功的学生一起来帮助解决问题。这时学生产生自愿参加整个实验过程,获得知识的愿望,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实验后要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个探究性实验的过程结束后,实验现象、结果需要分析,许多东西需要总结。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大脑代替学生的大脑,但要引导学生列出讨论提纲,分组或全班讨论。实验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步骤、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和获得的结论,教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进去,使讨论更加深入。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中,1)灯光能不能代替阳光?2)我们应该用多少瓦的灯泡?瓦度越高越好吗?3)除了天竺葵可不可以用别的花?4)为什么隔水加热?5)除去叶绿素是为什么不用水而用酒精呢?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得比较透彻,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