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曲折,新部编教材在这个九月如约和泰州市全体中小学师生见面。翻开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的目录,“教读”“自读”“名著导读”“古诗词诵读”“少年正是读书时”等板块,赫然映入眼帘。编者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大刀阔斧地在阅读板块进行了改革,把“课外阅读”提升到和“自读”同等的地位,可谓用心良苦。
主编温儒敏教授在提出新教材使用建议时,所分享的《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一文,更是对广大的一线老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倡议,呼吁大家紧跟部编教材改革的步伐,不遗余力地在学生心中播撒阅读的“种子”。
笔者试图从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浅谈“耕农们”如何一路播撒,一路收获。
一、诗意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样如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必须博览群书,还应旁征博引,给学生呈现诗意的课堂,让孩子产生对阅读的渴求与向往。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工具性学科的倡导,应试教育的功利化问题,已经让我们在语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部编教材的回归,让我们醍醐灌顶。语文教师必须充盈着诗意的情怀,成为学生诗意气质的引导者。特级教师董一菲曾说:“诗意语文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呈现一种审美的抒情境界,追求一种悠然而有余韵的优美和精致。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的细节都力求充满诗之意、诗之境、诗之韵,同时还要有情动于中、声形于外的想象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诗意的心灵去感悟心灵,以诗意的语言去引导语言。师生在诗意的课堂中相互叩问,相互聆听,共同走向诗意的栖居。而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当孩子们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徜徉,对阅读的兴趣自然会油然而生。
诗意的课堂,能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日日浇灌,静待这粒阅读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二、课堂留白,培养阅读习惯
曹文轩说:“阅读是一种宗教。”叶澜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为他们的灵魂抹上书香的底色,是我们无上的使命。
在过去的教学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愈发繁琐的态势。老师们绞尽脑汁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却鲜少有教师将课堂留白,关注学生的阅读诉求。而新部编语文教材明确提出“1加X”的教学建议,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而给孩子们安静的空间和适当的时间,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45分钟的课堂,应该更合理地分配。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对文章360度无死角的分析,或许我们无须固执地讲授阅读理解的技巧,或许我们应当返璞归真,给课堂留白,让语文课和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地将阅读由“虚”变“实”。多年以后,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和解题技巧,都会随着高考结束被尘封掩埋,而语文课堂上留白的阅读时光,却会深深浅浅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随之养成的阅读习惯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离不弃地陪伴他们一路前行。
课堂留白,才能让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底迅速萌芽。让学生静静地翻开带着墨香的书页,尽情地在文字中徜徉,阅读的嫩芽才能在课堂内外潜滋暗长。
三、方法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与以往教材与教学重视精读不同,新部编语文教材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一、二两单元,阅读方法都是朗读。第一单元,要求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第二单元要求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三至六单元,阅读方法为默读,每个单元又都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第三单元要求默读要一气呵成,第四单元为圈点勾画,第五单元为摘录积累,第六单元为快速阅读。在平时的阅读中,默读比朗读的运用频率要高。新教材培养学生默读的良好习惯和提升默读的阅读品质,着眼于学生在日常阅读中的应用,其意义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积累阅读策略。比如品用词,品句式,品标点,品修辞,品层次,品表达方式,品艺术手法,品篇章结构等等。当学生从实践中积累、建立了宏大的阅读策略库的时候,学生的阅读素养自然会达到较高的层面。
教授阅读的方法,让阅读的嫩芽沐浴着阳光雨露,肆意舒展;探究阅读策略,让阅读的苗儿能抵御雨雪风霜,茁壮成长。
四、巧设活动,深度解读经典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安排了两部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另外还有四部自读书目——《城南旧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学生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较之旧教材,阅读量显然有了较大增加。如此大的“剂量”,想要所有学生都能“吃得掉”“消化好”确实很困难。那就需要老师们发挥智慧,精心设计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以必读书目《西游记》为例,就可以挑选“精读”的经典情节,开展“名著故事演绎”的活动。组织学生排演片断,在班级演出,并分组讨论。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度解读经典。
而自主阅读篇目有的跟单元阅读方法相契合,比如《城南旧事》和《湘行散记》,这两部名著安排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后。第三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是默读,指导学生默读后,可以开展“读书沙龙”的活动,让学生彼此分享和交流阅读的心得,在思维碰撞中,增强自读的效果。
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趣味盎然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阅读,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阅读天地。
读进去,演起来,说出口,让阅读的幼苗也有旁逸斜出、婆娑多姿的美丽。
五、以写促读,展示阅读成果
王栋生老师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语文教學最像种庄稼,阅读化为精神与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而惟其长,才能‘厚实’,‘扎实’,‘结实’。”
换言之,写是对读的一个检验、一种内化、一种锤炼、一种升华,更是一种促进。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定期给学生安排练笔,教师在批阅习作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学生的阅读轨迹。与此同时,语文老师还要做有心人,认真批阅的同时,运用智慧,调动学生读写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的读写形成良性的循环,以此带动阅读向纵深发展。
譬如,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传统的阅读写作刊物投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介(QQ空间、微信公众号、博客等),将原创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学生及其家长。老师、家长对阅读成果的转发,激起了学生荣誉感的同时,也成为了学生阅读进一步深入和升华的“催化剂”。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一定可以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惊人的作用力,从而在校园里掀起读写的热潮。
以写促读,让阅读的树苗愈发绿意葱茏,愈发枝繁叶茂。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渴求阅读的眼睛。让我们用诗意的课堂唤醒学生热爱阅读的心,用课堂留白诠释静读的意义,用阅读方法浇灌学生阅读的灵性,用丰富活动照亮学生阅读的心路,用写作促读,助力他们在阅读之路上一往无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摈弃急功近利,在新部编教材的指引下,一路播撒阅读的种子;精心浇灌,在切实推进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期待金秋的硕果累累。
主编温儒敏教授在提出新教材使用建议时,所分享的《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一文,更是对广大的一线老师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倡议,呼吁大家紧跟部编教材改革的步伐,不遗余力地在学生心中播撒阅读的“种子”。
笔者试图从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浅谈“耕农们”如何一路播撒,一路收获。
一、诗意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样如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必须博览群书,还应旁征博引,给学生呈现诗意的课堂,让孩子产生对阅读的渴求与向往。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工具性学科的倡导,应试教育的功利化问题,已经让我们在语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部编教材的回归,让我们醍醐灌顶。语文教师必须充盈着诗意的情怀,成为学生诗意气质的引导者。特级教师董一菲曾说:“诗意语文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呈现一种审美的抒情境界,追求一种悠然而有余韵的优美和精致。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的细节都力求充满诗之意、诗之境、诗之韵,同时还要有情动于中、声形于外的想象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诗意的心灵去感悟心灵,以诗意的语言去引导语言。师生在诗意的课堂中相互叩问,相互聆听,共同走向诗意的栖居。而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当孩子们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徜徉,对阅读的兴趣自然会油然而生。
诗意的课堂,能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日日浇灌,静待这粒阅读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二、课堂留白,培养阅读习惯
曹文轩说:“阅读是一种宗教。”叶澜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为他们的灵魂抹上书香的底色,是我们无上的使命。
在过去的教学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愈发繁琐的态势。老师们绞尽脑汁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却鲜少有教师将课堂留白,关注学生的阅读诉求。而新部编语文教材明确提出“1加X”的教学建议,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而给孩子们安静的空间和适当的时间,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
45分钟的课堂,应该更合理地分配。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对文章360度无死角的分析,或许我们无须固执地讲授阅读理解的技巧,或许我们应当返璞归真,给课堂留白,让语文课和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地将阅读由“虚”变“实”。多年以后,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和解题技巧,都会随着高考结束被尘封掩埋,而语文课堂上留白的阅读时光,却会深深浅浅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随之养成的阅读习惯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离不弃地陪伴他们一路前行。
课堂留白,才能让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底迅速萌芽。让学生静静地翻开带着墨香的书页,尽情地在文字中徜徉,阅读的嫩芽才能在课堂内外潜滋暗长。
三、方法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与以往教材与教学重视精读不同,新部编语文教材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一、二两单元,阅读方法都是朗读。第一单元,要求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第二单元要求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三至六单元,阅读方法为默读,每个单元又都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第三单元要求默读要一气呵成,第四单元为圈点勾画,第五单元为摘录积累,第六单元为快速阅读。在平时的阅读中,默读比朗读的运用频率要高。新教材培养学生默读的良好习惯和提升默读的阅读品质,着眼于学生在日常阅读中的应用,其意义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积累阅读策略。比如品用词,品句式,品标点,品修辞,品层次,品表达方式,品艺术手法,品篇章结构等等。当学生从实践中积累、建立了宏大的阅读策略库的时候,学生的阅读素养自然会达到较高的层面。
教授阅读的方法,让阅读的嫩芽沐浴着阳光雨露,肆意舒展;探究阅读策略,让阅读的苗儿能抵御雨雪风霜,茁壮成长。
四、巧设活动,深度解读经典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安排了两部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另外还有四部自读书目——《城南旧事》《湘行散记》《猎人笔记》《镜花缘》。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学生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较之旧教材,阅读量显然有了较大增加。如此大的“剂量”,想要所有学生都能“吃得掉”“消化好”确实很困难。那就需要老师们发挥智慧,精心设计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以必读书目《西游记》为例,就可以挑选“精读”的经典情节,开展“名著故事演绎”的活动。组织学生排演片断,在班级演出,并分组讨论。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度解读经典。
而自主阅读篇目有的跟单元阅读方法相契合,比如《城南旧事》和《湘行散记》,这两部名著安排在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后。第三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是默读,指导学生默读后,可以开展“读书沙龙”的活动,让学生彼此分享和交流阅读的心得,在思维碰撞中,增强自读的效果。
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营造趣味盎然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阅读,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阅读天地。
读进去,演起来,说出口,让阅读的幼苗也有旁逸斜出、婆娑多姿的美丽。
五、以写促读,展示阅读成果
王栋生老师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语文教學最像种庄稼,阅读化为精神与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而惟其长,才能‘厚实’,‘扎实’,‘结实’。”
换言之,写是对读的一个检验、一种内化、一种锤炼、一种升华,更是一种促进。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定期给学生安排练笔,教师在批阅习作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学生的阅读轨迹。与此同时,语文老师还要做有心人,认真批阅的同时,运用智慧,调动学生读写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的读写形成良性的循环,以此带动阅读向纵深发展。
譬如,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传统的阅读写作刊物投稿,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介(QQ空间、微信公众号、博客等),将原创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学生及其家长。老师、家长对阅读成果的转发,激起了学生荣誉感的同时,也成为了学生阅读进一步深入和升华的“催化剂”。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一定可以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惊人的作用力,从而在校园里掀起读写的热潮。
以写促读,让阅读的树苗愈发绿意葱茏,愈发枝繁叶茂。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渴求阅读的眼睛。让我们用诗意的课堂唤醒学生热爱阅读的心,用课堂留白诠释静读的意义,用阅读方法浇灌学生阅读的灵性,用丰富活动照亮学生阅读的心路,用写作促读,助力他们在阅读之路上一往无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摈弃急功近利,在新部编教材的指引下,一路播撒阅读的种子;精心浇灌,在切实推进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期待金秋的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