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198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材叙述严谨、简洁,略去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规律,在教材中没有做系统具体的介绍,而是隐含于数学知识的躯干之间,有赖于在教师挖掘、点拨及提炼下,由学生去领悟、吸收、应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改变照本宣科做法,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概念的发生过程、性质定理的发现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数学思路的形成过程。为此,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特点
  数学探究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探究,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猜想、讨论、说理、归纳、应用”等手段,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和定理等,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研究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因而“探究教学”又称为“探究学习”;同时,探究教学又强调教师的引导、启迪作用,所以,“探究教学”又称为“引探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的功能、学生“探”的特征,体现是比较明显的。具体特点包括:
  1.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学的重点不是结论,而是探究过程,传统的结论式、灌输式的教学是与现代教学相悖的。
  2.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能力“迁移”给学生,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善于保护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递进的探究策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探究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探究的能力,分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分层次地达到探究目标。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二、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策略,让学生追根溯源,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数学计算、思维演绎、思维要点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结论总结、归纳过程的探究。这种探究活动大体包括五个阶段,下面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探究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探求知识的问题情境,应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考虑,逐渐造成认知冲突,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了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2.尝试探索,形成猜想、假设
  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呢?”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3.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验证猜想或假设
  从实践中获得的结论和从数学演绎得来的结论,两者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要将通过操作、观察等直观手段得到的表象知识,经过理论的推敲加以验证,然后成为学生“发现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中,为了验证上面的猜想,我先请同学们讨论:说明三线重合的初步构想。有学生提出,如果将三条线段都画出来,要说明它们是否重合,好像有些讲不清楚,能否可以先画其中的一条,然后去想办法说明它就是另外的两条?根据这个思路,我请同学们画出顶角平分线AD,借助于操作(将△ABC沿AD翻折),并运用前面刚刚学习过的轴对称的性质,经过同学们的一番积极探索和热烈讨论,可以顺利完成上述问题的说理验证。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说理过程,还能推得的等腰三角形的其他重要性质(等边对等角)等等。
  4.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或假设,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的概念,以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为新知识的增长提供新的认知基础。在探究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的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对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作进一步的整理.特别是对角的有关性质进行深入地探究,提出了思考:等腰三角形除了两个底角相等之外,角之间还具有怎样的关系?(内角和为180°)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具有一个新的认识。
  5.运用知识,巩固探究结果
  学生能否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展开和压缩,是否能有机地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循规蹈矩,缺乏创造性。而学生初涉所学内容,思维又具敏捷性和多向性,在思想方法上往往会独具一格,另辟蹊径。在本课知识应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由学生编题的方法,让同学们尽情遨游在数学思维的王国,结果编出了许多有丰富内涵的题目。现引录如下:
  (1)简单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题目:
  ①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是顶角,∠A=40°,求∠B。
  ②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是顶角,∠A ∠B=110°,求∠A,∠B,∠C的度数。
  (2)由减少条件限制而得的发散型题:
  ③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为50°,求∠C和∠B的度数。
  ④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已知一个内角为70°,求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
  (3)运用代数中的方程思想,解决几何的计算问题:
  ⑤△ABC中,AB=AC,∠A=(5x-10)°,∠B=(2x 10)°,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⑥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2∠B,求△ABC三个内角的度数。
  (4)条件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题目:
  ⑦△ABC中,∠B=45°,求∠A,∠C的度数。
  ⑧在等腰三角形ABC中,∠B=30°,求∠DAC的度数。
  显然此类题缺少条件,不能求解。
  (5)有所创新的题目:
  ⑨已知AB=AC,BD=CD,且∠A=50°,线段AD=10cm,求∠BAD的度数和BC边上的高。
  ⑩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B为60°,问∠A与∠C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它们是几度?如果不相等,那么它们分别为几度?
  该类题的编写,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之,通过编题,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散性思维得到极大的锻炼和发展。
其他文献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到底应该怎样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扪心自问,我们工作后,中学学习到的许多具体知识及运算技巧与工作无关的大多已经忘记了,留在我们脑海的只是基本常识及思维方法。这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一个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习化学,让中学化学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任何一种教育观念都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与社会紧密相关
通过对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继电保护的任务和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继电保护发展的趋势.
提出了炭素焙烧多功能天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实践证明该机组改造是成功的,满足了生产工艺要求,达到了设计性能 Proposed carbon roasting multi-purpose crane there
目前,生物教学面临双重压力: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传授性,传统“生物八股”式满堂灌输,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抑制,在课后经常出现“荒漠现象”,对此,教师责怪学生不爱学,学生埋怨教师不行。如何走出这一生物教学的误区呢?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渠道还要靠学生自己去开掘:从学海里自由汲取,从实践中获得。这样,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更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新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化学实验创新和探索,增设了探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等。作为教师有必要探索化学实验的新思路、新方法,合理利用新教材的各个实验,更好发挥化学实验
目的:挖掘中医古代文献中慢性乙肝相关病症的治疗方案,分析古代医家诊治思路及遣方用药规律,为现代中医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为利用中医古文献诊治以西医病名命名的
数学难学这已经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普遍认识,也是让高中老师头疼的问题,往往一场考试下来,学生的数学成绩令我们的学生感到茫然,也是我们的老师感到惘然,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不好数学?为什么我们高中的数学老师付出了心血和精力,可是学生的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呢?现在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分析一下学生学不好高中数学的原因和如何学好高中数学的建议。  一、学生高中数学成绩差的原因  1、缺乏主动学习。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就问题的设计往往呈现出问题串形式。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失当  很多教师,往往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时常把学生学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要么难度系数过大,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