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性异化与拯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pr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去十九号房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出发,分析主人公苏珊之死的深层原因,探求现代社会如何拯救人性异化,人们不仅要通过“爱和工作”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更要通过爱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在和谐的氛围中塑造全面健全的人,实现人与自身的统一。
  关键词: 《去十九号房间》 多丽丝·莱辛 人性异化
  一、引言
  《去十九号房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63年。在多数作家都聚焦于普通民众的艰难生活,描写下层阶级所受的压迫和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莱辛在伦敦生活期间,以敏锐的感知,把视线投向生活相对富裕,本应感觉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描写了所谓的“富人们”的生活。当生活艰难的民众都在羡慕她们的幸福生活的时候,她们衣食无忧却存在精神层面的迷惘和失落。莱辛成功地捕捉到了都市生活中的边缘人群体,书写了这些边缘人的精神困惑,《去十九号房间》就是莱辛短篇小说中对边缘人生活状态描述的代表作。小说展示了女主人公苏珊(Susan Railings)的转变过程,从一开始冷静理智的妻子、母亲逐渐转变为一个在旁人看来怪异、精神失常的女性,并最终走向死亡。苏珊的自杀悲剧不仅折射出女性回归家庭之后的心理失衡,更反映出现代社会人的异化。
  二、思想的转变,人性的异化
  多丽丝·莱辛在接受采访时说:“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我们的思想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感受现实的方式是如何变化的。”[1]在《去十九号房间》中,她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思想的逐渐转变。小说开始时苏珊和马修(Matthew Rawlings)由于理智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朋友们无一不羡慕他们,认为他们很相配。结婚之后,他们买了大房子,有了孩子,苏珊自愿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回归家庭,家里还有女仆帮忙料理家务,在外人看来苏珊无疑是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但在她幸福形象的背后是她“内心的失落和自我的不完整感”[2]。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劳动作为人自觉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表现自己的社会本质。苏珊结婚前在广告公司工作,婚后为了照顾孩子,在家中劳动,当孩子们都长大上学之后,她一方面不愿再回到社会中工作,另一方面想重新获得没有孩子牵绊的自由。她通过找一间无人能找到她的房间来逃离社会,她感觉独处的房间是她的安全处所,是她心灵的家,在这里她才能感觉到自由和安心。可她在这个房间里却什么也不做,“她坐在椅子上,只是简单地坐着,闭着眼睛”。[4]起初她只是通过短暂的独处,暂时脱离家庭琐事的烦扰,接着她雇佣了家庭女教师苏菲(Sophia)照顾孩子们,回答仆人帕克斯太太(Mrs.Parks)的问题,以便她能独处更长的时间,直到她发现苏菲和孩子们及帕克斯太太都愉快相处时,她意识到她的家已经不再需要她了,她的这种安排导致她进一步和家庭和社会脱离。苏珊没有了自觉有目的的劳动,她的生活开始变得没有意义,也无法表现自己的特殊的社会本质,没有目标,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使她最终选择以自杀结束这种没有追求的生活。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每个人的潜能都具有朝两个方向发展的倾向,一个是向上的发展,即存在与发展的潜能,他称之为第一潜能,如果条件适当,这一潜能就会开发,但如果条件与所需条件相反,则潜能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第二潜能,即死亡与破坏的潜能。[5]苏珊与社会和家庭的脱离阻碍了她第一潜能的发展,当她发现她在这个世界中是一个多余的人,她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她开始朝人的第二潜能发展,走向死亡。小说中不仅苏珊一个人存在人性异化现象,丈夫马修是报社的副编辑,但平时看的报纸都不是他自己报社出版的,在苏珊向他诉说自己感到没有自由的时候,他很明确地表示他自己何曾有过自由,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什么时候能对自己说,在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我可以什么都不用负责?”[6]这些都说明他并不热爱他的工作,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乐趣,工作只是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做的事,劳动只是他获得金钱的手段,对他来说根本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渐异化为了赚钱的机器。苏珊的仆人帕克斯太太需要主人让她侍候,时刻需要人指挥,没有主人在家她便无所适从,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请示汇报,“没有罗林太太的祝福,她做事情就不会高兴”[7]。与苏珊接触的旅馆商人弗瑞德(Fred)只要客人给钱,他可以什么都不过问,同样只要有人给钱,他就会把顾客的信息随意泄露,所以马修派来的侦探轻易就得到了十九号房间租住的信息,可见商人与顾客之间只是交易的利用关系,即便苏珊已经在这里租住了一年之久,他们之间也没有一点温情。可见苏珊周围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
  三、异化的拯救
  弗洛姆发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孤独、不安等情绪笼罩着人们,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提出要摆脱人们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的方法之一是“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8]。苏珊通过理性认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理智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她和马修的婚姻就是她理智的选择,他们起初都有自己的工作、朋友。苏珊的广告公司很赏识她,在她辞去工作之后还经常邀请她回去工作。结婚时两人都有自己完美的公寓,两人觉得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搬去另一个人的公寓都不合适,有种人格屈从的感觉,于是搬进了另外一个新公寓。这时的苏珊是在“没有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他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融合。在苏珊怀孕后,出于对孩子、对丈夫、对家的爱,她放弃了工作。“爱并不是一种强加于人身上的权利,也不是一种外加在他身上的责任。爱是一种人自身内涵的权利,人依靠它使自己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并从而使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他”[9]。人们通过爱使自己和外界相联系,由于苏珊回归家庭,她的世界缩小了,她的爱只与家庭相联系,“爱”是家庭稳固的基石,这需要夫妻双方的付出,如果她能在生活中得到更多丈夫的爱、关心和理解,就不会走向人性的异化。爱的缺失总会酿成家庭悲剧,马修的出轨使她伤心,使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无意义的。她开始感觉生活索然无味、简单重复,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把最小的孩子也送去上学之后,她逐渐失去生活的重心,越来越感到空虚、焦虑。这时的她最需要的是周围人的关心和爱,但丈夫马修并没有真正帮助妻子分析原因,帮助她与她家庭之外的世界建立联系,找到缓解她焦虑的方法。他们之间缺乏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总之,只有通过爱的方式才能让苏珊回到生活的正常轨道上,并且通过培养她的工作能力,使她逐渐与社会建立联系,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使她不再迷惘,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四、结语
  莱辛从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表象下,敏锐地观察到人们的生存危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状况,《十九号房间》展现了社会中人的异化使人与自身、人与世界逐渐分裂,并最终威胁到人自身生存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感,而且要有不断的精神追求,不仅要通过“爱和工作”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而且要通过爱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塑造健全的人,实现人与自身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蒋花.多丽斯·莱辛研究在中国[J].2008,(8):59.
  [2]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6][7]Lessing,Doris.To Room Nineteen COLLECTED STORIES:Volume One.Published by Jonathan Cape 1978:.326.317.322.
  [5][8]张璐.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2009,(8):105.
  [9]弗洛姆.寻找自我[M].工人出版社,1988:17.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和教书育人的主要职责,但工作后再保持勤读常写习惯的语文老师简直是凤毛麟角,书生味早已荡然无存。时代使命、知识更新、学生不同等都要求语文教师不管是出于工作所需,还是纯属个人兴趣,唯有坚持勤读常写方能教好学生。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书生 勤读 常写    一、语文教师的读与写情况  我从教已十年有余,作为语文老师,虽偶也读
摘 要: 许自带伴奏参加音乐专业高考器乐科目考试,是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音乐专业统考的一项特别规定。基于器乐演奏和考试特点的这一规定和做法,有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器乐人才选拔方式,有益于考生综合演奏水平的发挥,有利于评委对考生综合表演能力的考评。由于部分考生或伴奏人员对考试性质、考试要求及相关考试环境要素的误解误识,在器乐考试伴奏中“喧宾夺主”、“重形轻质”等问题时有出现。基于器乐考试的考评工作
摘 要: 佛道两种宗教文化在《红楼梦》中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及人物命运的走向,小说中人物也对佛道思想有独特的见解。其中佛教文化指向小说主旨,占据主导地位,道教起协同作用,形成外道内佛的宗教思想构架。  关键词: 对立统一 外道内佛 参禅悟道 命运走向 虚无人生观  一僧一道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序幕,预示着故事的走向。僧所代表的佛教和道所代表的道教两种宗教文化在《红楼梦》中
摘 要: 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根据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着眼市场需求,通过全面推行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分析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当前工学接的典型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学校和企业提供导向和支持,同时为满足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好、更多的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摘 要: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三方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本文依此三方面探析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基于“教育是培养人的”这一共识,进一步论述教育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对我国探讨当前教育问题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措施  教育虽然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只有三方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
摘 要: 柳妈生活在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依然浓重的辛亥革命之后。此时帝制虽已崩溃,但社会本质并无多大变化。柳妈身份卑微,贫穷辛苦、迷信愚昧;她可怜,但也可恨;她善良,但也残忍。是她给了祥林嫂致命的精神打击,但她也是受害者。我们在痛恨她的同时,更应痛恨那个时代,更要剖析那样的社会。  关键词: 小说《祝福》 柳妈 艺术形象    鲁迅作品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很值得深思品读。比如在小说《祝
摘 要: 英语中有一类词语是由国名构成的,如较常见的French fries,go Dutch等。这些词究竟和这些国家有没有直接关系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作者查阅了词典、维基百科等相关资料,罗列了一些由国名构成的英语习语,并找到了这些习语的来源典故,现和大家一起分享几个英语习语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 国名 习语 趣谈 词源 典故  一、由French构成的习惯  英语教师在介绍和英美饮食相关的主题
摘 要: 本研究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实际,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采用访谈法、调查法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民办院校辅导员在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竞争机制、与领导的关系、工作制度和社会评价五个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据此从辅导员自身努力、学校管理和考评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缓解日常工作中的职业压力。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压力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曾经是
摘 要: 南宋初期的袁去华,词作颇具特色,尤其是寄慨国事的爱国词,意境雄浑开阔、音调悲愤苍凉,体现了他的个性和品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因之,袁去华在南宋初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爱国词人。  关键词: 袁去华 爱国词 艺术特色  词至南宋,出现了新局面。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变”是南宋词坛的逻辑起点。从南宋初期,由于金人入
摘 要: 苏轼的诗词创作扎根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看成是自传式的创作,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佛禅智慧融入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活体悟。苏轼通过攫取佛禅智慧的内在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苏轼之所以超然于生命的困境之上,主要得益于佛禅智慧的馈赠,并因此成就其为后世士人文化身份的楷模。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佛禅智慧 现实人生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变上,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已经演变发展成为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