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呈现】
今天上“分数比大小”一课,上课之前我想:在昨天通分的学习基础上,今天的内容是“小菜一碟”,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很快。
果然,课堂中我抛出例题后,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分数比大小方法。同学们4人小组,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同学很快想到通分的方法:35和49比大小,35=2745,49=2045,因为2745>2045,所以35>49。我心想:看来上节课,同学们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顺势问道。这时班级中又高高地举起了双双小手。一生站起道:“我们前面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都化成小数来比大小。”其他学生欣然点头。“好,请你来具体说说”。“35=0.6,49≈0.44,因为0.6>0.44,所以35>49。”
又一生站起道:“我是这样想的,35比一半(2.55)大,而49比一半(4.59)小,所以35>49。”我请他上台来板书给同学们看。“因为35>12,49<12,所以35>49。”课上到这儿,时间还只花去15分钟,我很高兴地想,书上的几种解题策略,学生基本上都已出来,看来这节课上的很顺利啊。
下面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通分比大小”的方法。谁知,又一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我定睛一看,哎,这位同学是一位思维比较活跃的优生,难道他会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问题?”我指名问道。“老师,我还有一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是让他尽兴讲下去?还是打断他的想法,继续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的头脑里两种想法在竞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占了上风。
“好,就请你来说说看”,该生见我让他大胆地发表意见,高兴地说:“我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话音刚落,立即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眼球,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他讲下去,他说道:“我们可以比较分数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积大的那个分子所在的分数就大。例如35和49比大小,35和49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即是:3×9=27,4×5=20,因为27>20,所以35>49”。话音刚落,班级里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可以这样比较分数大小吗?”同学们都带着疑问的眼神看着我。我笑笑说道:“同学们,要想知道这样一种比较分数的大小方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验证这种想法”,大家异口同声说道。“好,请每位同学自己出一道异分母比大小的题目,请先用你常用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再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来验证”,大家的兴趣一起调动起来,纷纷动手来验证。
“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班级的气氛一下达到高潮。
“谁来汇报?”唰的一声,双双小手举得高高。
一生说:“我想到通分是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去比大小,我们还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大小。例如:311和467比大小,311=1244,467=12201,因为1244>12201,所以311>467。”
一生说:“我想到把分数扩大成整数去比较:例如:23和58比大小,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分别乘两个分母的积,23×3×8=16,58×3×8=15,因为16>15,所以23>58。”大家不约而同地又给他鼓起掌。
“我来!我来!”又一生站起说:“我想到用1去减这两个分数,剩余数大的原分数小,剩余数小的原分数大。举例来说:比较1718和2021的大小,通分比较麻烦,如果用1去减它们呢,1-1718=118,1-2021=121,因为118>121,所以1718<2021。”
“其实,像1718和2021这样的两个分子和分母是相邻自然数的真分数,分母大的或分子大的分数就大。例如:1718<2021、78<89。”
“老师,我们有时还可以画图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老师,我来总结一下: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如果分母、分子均不同,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有通分、约分、化小数等等。”下课铃声响起,但是同学们的思维却停滞不住更加活跃。
【解析反思】
《异分母分数比大小》一课是让学生经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从而掌握比较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探究、以及理解、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并没有一味地“走教案”,而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学生自主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获得了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学生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问题的更深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他们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我们学校所提倡的“个别化教学”。课程个别化的内涵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课程。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习惯通过例题的讲解得出法则,再让学生依据法则进行反复的操练,这样的课不仅对学生适应于未来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会影响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的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放弃“教案上锁定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异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还应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充分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独立思维方式,提倡个性化学习。
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学习策略,进行策略的优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比较、探讨、交流中真正碰撞一下。本节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解题方法进行简单的反思、比较、归类,并让学生在不断用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需要将方法最优化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比较、自我调节。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维不断发散的过程。通过比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优化意识得到培养。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优化的过程中,不能过早地进行分析、归类、择优,应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悟。因此,数学教学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励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大胆、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个别化”的开发,能有效开发学生智能资源(按多元理论学说,学生各有不同方面的智能),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特长、发展特长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教师课程意识的提高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今天上“分数比大小”一课,上课之前我想:在昨天通分的学习基础上,今天的内容是“小菜一碟”,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很快。
果然,课堂中我抛出例题后,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分数比大小方法。同学们4人小组,热烈地讨论起来。有同学很快想到通分的方法:35和49比大小,35=2745,49=2045,因为2745>2045,所以35>49。我心想:看来上节课,同学们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顺势问道。这时班级中又高高地举起了双双小手。一生站起道:“我们前面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都化成小数来比大小。”其他学生欣然点头。“好,请你来具体说说”。“35=0.6,49≈0.44,因为0.6>0.44,所以35>49。”
又一生站起道:“我是这样想的,35比一半(2.55)大,而49比一半(4.59)小,所以35>49。”我请他上台来板书给同学们看。“因为35>12,49<12,所以35>49。”课上到这儿,时间还只花去15分钟,我很高兴地想,书上的几种解题策略,学生基本上都已出来,看来这节课上的很顺利啊。
下面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应该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通分比大小”的方法。谁知,又一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我定睛一看,哎,这位同学是一位思维比较活跃的优生,难道他会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问题?”我指名问道。“老师,我还有一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是让他尽兴讲下去?还是打断他的想法,继续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的头脑里两种想法在竞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占了上风。
“好,就请你来说说看”,该生见我让他大胆地发表意见,高兴地说:“我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话音刚落,立即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眼球,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他讲下去,他说道:“我们可以比较分数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积大的那个分子所在的分数就大。例如35和49比大小,35和49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即是:3×9=27,4×5=20,因为27>20,所以35>49”。话音刚落,班级里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可以这样比较分数大小吗?”同学们都带着疑问的眼神看着我。我笑笑说道:“同学们,要想知道这样一种比较分数的大小方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验证这种想法”,大家异口同声说道。“好,请每位同学自己出一道异分母比大小的题目,请先用你常用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再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来验证”,大家的兴趣一起调动起来,纷纷动手来验证。
“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班级的气氛一下达到高潮。
“谁来汇报?”唰的一声,双双小手举得高高。
一生说:“我想到通分是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去比大小,我们还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大小。例如:311和467比大小,311=1244,467=12201,因为1244>12201,所以311>467。”
一生说:“我想到把分数扩大成整数去比较:例如:23和58比大小,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分数分别乘两个分母的积,23×3×8=16,58×3×8=15,因为16>15,所以23>58。”大家不约而同地又给他鼓起掌。
“我来!我来!”又一生站起说:“我想到用1去减这两个分数,剩余数大的原分数小,剩余数小的原分数大。举例来说:比较1718和2021的大小,通分比较麻烦,如果用1去减它们呢,1-1718=118,1-2021=121,因为118>121,所以1718<2021。”
“其实,像1718和2021这样的两个分子和分母是相邻自然数的真分数,分母大的或分子大的分数就大。例如:1718<2021、78<89。”
“老师,我们有时还可以画图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老师,我来总结一下:分数比较大小,同分母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同分子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如果分母、分子均不同,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有通分、约分、化小数等等。”下课铃声响起,但是同学们的思维却停滞不住更加活跃。
【解析反思】
《异分母分数比大小》一课是让学生经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从而掌握比较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探究、以及理解、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教师并没有一味地“走教案”,而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学生自主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获得了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学生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问题的更深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他们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我们学校所提倡的“个别化教学”。课程个别化的内涵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课程。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习惯通过例题的讲解得出法则,再让学生依据法则进行反复的操练,这样的课不仅对学生适应于未来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会影响到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的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放弃“教案上锁定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异分母分数比大小”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不同层次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还应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充分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独立思维方式,提倡个性化学习。
学生在获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要学会选择学习策略,进行策略的优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比较、探讨、交流中真正碰撞一下。本节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解题方法进行简单的反思、比较、归类,并让学生在不断用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需要将方法最优化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比较、自我调节。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维不断发散的过程。通过比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优化意识得到培养。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优化的过程中,不能过早地进行分析、归类、择优,应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悟。因此,数学教学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励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大胆、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通过“课程个别化”的开发,能有效开发学生智能资源(按多元理论学说,学生各有不同方面的智能),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创造学习特长、发展特长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教师课程意识的提高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