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预习习惯 ,可使学生终生受益。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谈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数学预习 提高效果
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磨好预习这把刀,就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就是孩子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并明确自己学习的疑难点等等。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当前很多教师误认为只有语文需要预习,数学不用预习,为此没有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意识,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这里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1、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经过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时,他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
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对比,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二、设计预习作业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前应充分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情,思考要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此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我们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能用通常的一句话,即“预习课本多少至多少页,”,也就是让学生看看书,预习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要求不清晰。导致学生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到位,预习层次不齐,大多敷衍了事,印象不大,极少数较为认真。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就无所谓了。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三、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1、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2、课前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
3、课前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4、课前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四、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对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小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可以采用评☆的方法对学生预习情况检查。就不同程度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不同颗数的☆。也可采用:看学生的预习符号、出几个小题让学生做做、提问检查等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都要及时反馈意见,以推动下一次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预习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教师不喊累,为了学生听明白,我们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课前预习的着力点,精心设置预习作业,要让学生注重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落实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预习 提高效果
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磨好预习这把刀,就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就是孩子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并明确自己学习的疑难点等等。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当前很多教师误认为只有语文需要预习,数学不用预习,为此没有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意识,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这里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1、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经过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3、开展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时,他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
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对比,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产生“我要预习”的主观意愿。
二、设计预习作业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前应充分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情,思考要让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学生在预习时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此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我们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能用通常的一句话,即“预习课本多少至多少页,”,也就是让学生看看书,预习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要求不清晰。导致学生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到位,预习层次不齐,大多敷衍了事,印象不大,极少数较为认真。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预习就无所谓了。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三、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1、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2、课前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
3、课前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4、课前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四、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对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小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可以采用评☆的方法对学生预习情况检查。就不同程度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不同颗数的☆。也可采用:看学生的预习符号、出几个小题让学生做做、提问检查等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都要及时反馈意见,以推动下一次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综上所述,指导学生预习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教师不喊累,为了学生听明白,我们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课前预习的着力点,精心设置预习作业,要让学生注重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落实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