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案例:教学“平均数” (多媒体展示姚明和队友的合影照:全队平均身高为2.02米) 师:“平均身高为2.02米”可以理解为“全队所有人身高都是2.02米”吗? 生1:不是的,每个人是不一样高的。 师:能具体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生1:从照片上看出来的。(所有学生大笑,教师未置可否,让其他学生继续回答) 生2:“平均身高为2.02米”是移多补少后的结果,不是实际每个人的身高。(教室里响起
其他文献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具操作,达到数形结合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在学习数学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而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如教学“回收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现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游戏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游戏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行政中心的改建和迁建提上日程,行政中心"搬家"现象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景观。城市行政中心广场作为行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但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由于受教育体制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在课堂中,往往因为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或者不经意间的一句问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引导知识再创造 如教学“加法运算律”时,课前,我认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加法计算,对加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这节课的学习就不仅仅是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然后举出更多的例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式。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仅将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标签,追求教学的“时尚”,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殊不知,过滥、过度、过于花哨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绿意融融,实则有害无益。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徒有
数学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让数学课堂飞扬生命的气息,已经成为课改形势下数学课堂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使课堂充满探究的热情,真正将学生的生命气息飞扬起来呢? 一、探索生活化的课堂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但从现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本文旨在从如何激发学生“敢问”与如何引导学生“善问”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