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审美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ur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和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审美创造过程。教师若能使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协调、均衡、稳定、有序,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无疑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审美功能。
  如果说教材在美育方面的作用,更多表现在美育的内容上,那么,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多体现在美育的形式上。在课堂结构上,语文教学需要遵循美的规律,要有美的导语、美的提问、美的评析、美的结语和美的板书等。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声韵美,把学生带入意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这一美的过程,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饱满、兴奋的情绪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感知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质疑释疑,从而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有助于凸现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全让学生更亲近喜欢语文。
  另外教师和学生声情并重的诵读吟咏,用读怡情,从而感受作品的美。诗歌、散文特别适合诵读吟咏。如《琵琶行》:大弦嘈嘈如风雨,小弦叨叨如私语。嘈嘈叨叨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因为这是用文字描写音乐的佳作),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古诗词曲大多可以用来歌唱,凡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至今可以歌唱。即使是不可歌唱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音韵美。载望舒的《雨巷》具有诗歌的音韵美。散文《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思乡名作,在教学中宜以诵读为主,辅以点拨,分步骤采用范读、齐读和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吟咏中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从而陶醉在作者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选取的只是日常琐事,用平易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音容笑貌。寥寥数笔,却抒发出自己寄托于这些人物身上的深挚感情。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进入审美的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还可借助绘画、音乐、影视,渲染课堂审美气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在课堂运用中,教师应选取与所教作品相关的绘画、影视、音乐,据情况穿插于教学活动中,达到渲染课堂审美气氛的作用。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中与课文有关的画面,诉诸学生的多种感官。讲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课件物像:一幅是“湘江秋景图”,突出秋天的景物特征:色调鲜明、生机勃勃;一幅是“独立寒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意气风发、壮志勃勃。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官,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音乐具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思维。莫泊桑的作品《项链》是一篇传统篇目,女主人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参加教育部长的晚会而丢失项链,为还债而选择十年艰辛劳动。这一段感人的文字,教者配上《二泉映月》这首曲,学生在聆听中发现女主人公人性的另一亮点,在充满虚荣的资本主义社会,她能守住底线,没有走向堕落,实为光彩照人的一笔,因而,进一步拓展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音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
  
  肖杨慧,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按照新课标精神设计的课堂教学极为活泼,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随意性也不断增强,教师按照教学计划驾驭课堂的难度不断增大,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中共性和个性之间的矛盾。  以七年级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为例,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纵观全文,内容简单,蕴含的意义也不深奥,我原计划只用
宋赋由于受到学术思潮、文学生态、文人审美心理结构和辞赋自身嬗变轨辙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尚理重意的时代特质。宋代尚理之赋,根据理、象关涉的程度,可分为弃象言理、堕入理
扬中地处长江之中,市域面积小,地质条件特殊,地下水位高,人防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整个工程建设体量偏小,但建设速度较快,人防工程均量达到并超过了省定标准,在镇江辖市区
新课程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以及某些教师对新课程断章取义的理解,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架子很美、内在空虚的绣花枕头式的公开课、“作秀课”越来越多。于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常常萦绕于怀:在追求有效课堂教学中,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上课、听课的体验和感悟,谈一点看法。  实施新课程标准
多年来,作文难教、学生难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教者一般都会把责任推给学生,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基本功差、阅读量少、生活阅历不丰富造成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自问:到底是谁控制了学生的阅读量?是谁掐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是谁给学生增加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都明白:兴趣比书本更重要,能力和实践比蛮干更重要。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一以贯之地去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于创造性思维是否发达。而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网络环境为引导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写作过程,帮助他们写出不同凡响的好作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以就教于同行。    一、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重新浮出文学史以来,对其小说的研究重点便长期放在了视觉描写上,而听觉描写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实际上,听觉描写在张爱玲小说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出发,探讨听觉描写中的重要内容——音乐描写在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中所起到的独特的叙事功能。进一步说,音乐描写有效构成了张爱玲40年代小说的情节结构,奠定了她小说的叙事基调,渲染了小说气氛,暗喻了
夏秋之际是房屋装修的旺季,笔者亲属有意装修。近日,陪他到哈尔滨最大的装饰材料市场--海城市场去打探行情。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建材,几乎都是"绿色 Th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故鼎新的运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替代过去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全面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创新”“改革”实际上和新课标要求貌合神离,相去甚远。  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一直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在努力摆脱 “闷”的过程中,一些人就矫枉过正,走向了“闹”。不少语文老师在
对于中学生而言,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因此,中学生要想达到这样的阅读目标,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