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次备课中课堂活动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英语学习·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h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北师大版Module 4 Unit 10 “Money” Lesson 4 “Advertisements” 阅读课例,在总结初次授课不足的基础上,在二次备课中对阅读任务设计进行了个别调整,以使阅读活动更加有效。整个阅读任务设计包括读前的导入,读中的任务,读中对阅读策略的实施,读后阅读任务的拓展,其中调整的部分为读前导入和读中任务。经过调整,阅读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二次备课;教学设计;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二次备课的意义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英语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学设计就是教学前教师对教学进行的研究,具体说就是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层次,依据分析的结果和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策划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过程。(王媛,2009)”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模式。读前阶段主要是导入文本主题和话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和预测话题;读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以及进行相关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读后阶段侧重检查阅读效果和拓展运用相关的语言材料,这是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每一个阶段教师都会设计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因此阅读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应涵盖以上三个阶段。
  笔者通过总结在A班初次授课中的不足,在二次备课中对读前导入及读中任务进行了反思与修改,调整了在B班授课个别教学活动的设计。
  所谓“二次备课”就是指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更能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优化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而且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学分析
  在教学分析时,笔者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了重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处理就是要挖掘教材的内容主题,语言和知识结构的重点内容。(王媛,2009)”
  1. 教材分析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注重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整体学习体验过程(input—output)。教材所选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内容直观新颖,相对以往教材,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加大了阅读的分量,也更注重语言的输出。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为“Money”,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结合Lesson 1 “A Material World”谈论对于生活和金钱的态度;Lesson 2 “The Right Price”围绕议价展开话题,运用议价的策略和购物的功能用语进行购物对话;Lesson 3 “Your Money”启发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在设计学案和广告要求时运用相关信息。
  本课是第10单元第4课的第一节阅读,主要培养学生从报纸、杂志及广告中获取和处理信息,并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够使用阅读策略,理解和区分语篇中的事实和观点。
  本课的侧重点是如何通过广告把商品的优点表现出来使之成为卖点,吸引潜在的顾客。因此,广告的文体特点应该是本课体验阅读的重点。本课的阅读策略是如何区别广告中描述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话语,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为广告的设计服务,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最后能够顺利设计出自己的一段广告。
  2. 学情分析
  初次授课班级为本校高一普通班的学生,二次授课班级是本校的钱学森班级。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大部分都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英语学习的特点。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在阅读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读前预测、读中抓主旨大意和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在提取信息、层进学习和阅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敏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但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教学目标
  本课课文介绍了“无线耳机”“迷照相机”“带耳塞的耳环”“猫地板擦”四则小广告。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侧重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广告中提取有用信息。如:每项产品的优点,引导学生从广告中区分“facts”和“opinions”。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结合课文的信息和语言的内化,进行输出性活动,能够设计并写出不少于60词的一件小商品销售广告。
  话题:四则广告(阅读)
  词汇:重点词汇:go through, no…
  than…, focus, practical
  相关词汇:laptop, mobile phone,
  headphone, wire, bath, freedom, signal, photography, credit card, flash, customer, cleaner, refrigerator, translation, kettle
  阅读策略:通过图片快速预测课文内容;通过略读获取主要信息;通过细读提取细节信息;通过上下文理解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
  初次授课的反思及二次备课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1980)主张:“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在A班授课时,笔者采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集体备课形成的思路,基本没有自主思考和后续的调整。笔者在B班授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在总结和反思初次授课的问题基础上,和专家探讨后,经过自主思考,重新调整了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B班学生的学习体验较A班有了很大的改善。B班的教学实践也使自己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以下是在A班初次授课的教学设计。
  1. 初次授课的环节
  Step 1: T shows a video advertisement and asks the Ss to describe the ad. 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T asks the Ss to writ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a good ad. Ss write down the words and present one by one individually in a group and then present group by group. T also asks Ss to write the notes related to the ad. 激励学生思考,唤醒记忆,准备词汇,相互学习为后续任务打基础。
  Step 3: T asks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and complet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each gadget. 练习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广告的基本内容。
  Step 4: T asks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list the advantages of each product.练习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广告的关键信息。
  Step 5: T explain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cts and opinions and shows some examples.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策略。
  Step 6: Ss practice the strategies to distinguish facts from opinions by a competi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以比赛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单句呈现的形式内化阅读策略。
  Step 7: Ss read a text and find out the facts and opinions of the product. 在文本中实践阅读策略。
  Step 8: T shows the Ss some famous slogans. Ss practice translating the the slogans. 了解广告语的作用,关注广告标语的语言形式,为后续任务做准备。
  Step 9: Ss write an advertisement with a slogan for a product. 通过设计广告来产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Step 10: T leads the Ss to think about what attitudes different people should take towards the advertisement.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广告。
  Step 11: Write an advertisement for a new product.
  2. 二次授课的调整
  在lead-in导入部分,在A班为学生播放的英文广告,语速过快、无字幕,学生看完视频后,对于播放前我所设计的问题:What’s purpose of the advertisement? What does an advertisement usually consist of? 本班绝大多数学生不能给出自己想法。课下我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反思了初次授课存在的问题。A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而广告的语速又很快,学生对于视频所播的信息获取量很少,所以这则广告并没有引起共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调整】
  针对第一次在情景创设上出现的问题,在二次备课时,我对所选视频进行了精心的选择,更换为学生熟知的诺基亚手机广告视频。它采用动画的形式,并配有英文单词字幕;另外我对导入部分的问题也做了调整:What’s the advertisement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dvertisement? 我设计的意图是: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B班进行二次授课时,课堂上,笔者观察到学生的确对这则广告很感兴趣,广告没有直接给出品牌的名字,而是通过一些形容词表述,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还可以观察到广告的描述主要依托形容词。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兴趣很浓,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方式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2分钟,经课堂观察:各个小组讨论的都很活跃。班级分享中,学生们基本上给出了描述广告的形容词:如 powerful attractive, vivid, impressive, persuasive, entertaining, creative, imaginative, up to date…
  然后小组讨论2分钟:What does an advertisement usually consist of ? 学生讨论热烈,各组都分享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涵盖了广告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如,广告的形状、价钱、功能、材料、质量、优点、标语和形象代言人等。这项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开展对课文四则广告的阅读。   【反思】
  在初次授课和二次授课的导入部分,我都运用了情景教学法。与初次授课相比,在二次备课时,我关注了情景设置的有效性。有效的情景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感性和体验性,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或内心的共鸣,从而加深对具体事或物的认识,同时让学习思考的过程在情景的助推下变得快乐有效,而不是负担或强迫(王娟,2011)。成功的情景创设应该来源于生活,植根于学生情感,服务于教学本身。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多观察,多积累贴近于生活,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在教学中才能有效。
  3. 读后阅读任务一的设计
  读后任务的设计应根据文本的特征,进行设计。
  阅读语篇是由四则广告组成,文后的练习是要求学生读后能够提取广告中四则物品的优点。练习的目的是: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广告的基本内容。所以在A 班我的授课学案也主要以提取基本信息为主,但是在A班授课时发现,这四则广告的语言简单易懂,上述问题的设置在文本中显而易见,多数学生只需读出原文句子即可写出答案,课堂气氛看似活跃,教学效果似乎显著,但这种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挑战性,不能真正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不能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训练。
  【调整】
  在二次备课时,笔者对文本又进行了仔细研读并且了解了与广告相关的信息,对于广告文本不仅应该了解该产品的优点,也应该关注广告的性能、材料、形状及做广告的公司,这个问题的挖掘和导入部分的“What does an advertisement usually consist of ?”相互照应。这个任务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鉴于广告语言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特征,对于四个产品的优点信息的提取采用了记录以下广告优点的关键短语或句子。任务设计的目的是从培养学生关注某个单词的能力,上升到专注广告语言的整句表达或对关键信息提取并加工信息的能力,为读后学生能写出广告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次授课前对于学案做了相应的调整。在B 班授课时,笔者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反思】
  有效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当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这样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积极研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也指出:“英语课程标准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因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应成为英语课堂的中级目标之一。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平台,要让学生真正经过思考后再发言。在日常备课时,教师要以班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点,努力设置那些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文本密切关联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屠艳宁,2012)。
  结束语
  教学过程的实施不是对教材的按部就班,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增减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老师必备的素质。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老师重复了多年无创新的教学,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二次备课正是老师不断反思、提升、完善以及提高的过程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如何完善二次备课,还要根据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具体分析学情,班情进行二次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授课,这既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又是提高教师个人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契机。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4(必修模块)[T].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用书·英语4(必修模块)[T].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顾丽梅. 浅谈英语二次备课[J]. 文理导航(理论探讨),2013(2):23.
  黄宏震. 加强对集体备课稿的自主思考,提高二次备课的实效性[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12):31-35.
  李吉林. 情景教学[EB/OL]. http://baike. baidu.com/view/1268543.htm,2012-11-9.
  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屠艳宁. 依托关键词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2):39-42.
  王娟. 情景教学在英语阅读中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2):39-43.
  王媛. 透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设计[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吴茜茜. 基于教学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2):16-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参加过作文阅卷的老师大多有这样的感慨:初中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太严重!是的,几百份作文阅下来,脑海里浮现的就那么几种题材、思路、结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语文教师和专家的极大关注。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源头活水”。初中生知识面狭窄阅历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叫他如何写出新意?二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受思想教育概念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较为荒芜,作文中满眼的大话、套话,就是难
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精髓,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发扬的,小学生处于教育最佳的阶段,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好时候.把传统文化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优良
期刊
摘 要: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改进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探索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评价方式,笔者对小学生英语学业评价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外学业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广州市荔湾区小学生英语学业评价的现状分析,以2011年教育部制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进行了小学生英语学习多元评价实施策略的探究,制定了《小学生英语素养评价新体系
“作文难,作文难,一听作文心就烦!”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究其原因是平常不重视素材积累,没有养成多观多思勤练笔的良好习惯。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广泛阅读课外有益的书籍,多思考,勤练笔,把触动心灵的点点滴滴用笔记下,成为写作的素材,是写作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本人认为应从下面三方面去入手:     一.仔细观察,细处挖掘,养成用心体验生活的习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积累素
一、引言中国古代有“韶”乐,颇有名气。据说孔夫子听了之后非常陶醉,称韶乐“尽美矣,又尽善矣”,以至“三月不知肉味”。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如此美妙的音乐却已失传,后人只
说到李镇西,语文教师可能没几个人不知道他的大名,用如雷贯耳是一点也不为过。对于我而言,在二周前也就仅知其大名而已。在我眼中在,大师是个带有严肃面孔的专有名词,总觉得他们思想深邃的如同哲人一般,是我这等智商的人所读不懂的。   这次通过屏幕,看了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作文评讲课的视频案例,感受颇多。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课,我感觉是一次和孩子纯真心灵的零距离感情互动。为了更近距离地观摩大师,我上网查阅了些许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陕北民歌以其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的独特魅力,在民歌圣坛上闪耀着耀眼夺目的光彩。陕北民歌将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感通过民歌完美地表现出来,充分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本 ,安排了一些关于压强、温度变化的实验 ,为了使学生便于观察 ,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后 ,设计了下列装置如图1所示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测量变温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步伐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文明古国到一个国际化大国的转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