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算”在其中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xin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起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算理,在两者之间的不断沟通中开展学习活动,并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合于生动的活动之中,达到知识的重组和内化;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探索,感受计算所带来的乐趣;通过不断反思计算中的错误,从而减少计算中的错误率。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飞扬。这样,枯燥的计算课也一定精彩。
  【关键词】计算教学 情境 亲历 趣味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更要重视培养相互合作的意识,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面对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状,并且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是机械式的重复练习磨灭了学生原有的创造力,还是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呢?那么计算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呢?
  一、在活动情境中引“趣”
  我们认为,计算课的教学应当设定一些恰当的情境,依据计算内容与学习起点,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入预先设定的情境,从而使计算融入现实生活中,通过参与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能力。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图片时,更需要深入了解课本的编制意图,在它编制本意的基础上再创新利用,也可依据学生中存在的现实状况,恰当地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运用恰当的课外例题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计算学习中充满期待,并由此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
  例如教学二下“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事先在体育活动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拔河活动,上课时出示如下题目:全班共有48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如果每组5人,可分几组?是否有剩余?余几人?你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怎样分配最合理且没有剩余?这时学生便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数、分组或列除式(48÷5=9……3)等方式,从而得出可分9组且余3人,将抽象的商和余数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怎样分配最合理且没有剩余”这一问题(比如6组、7组、8组、9组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将进行许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则是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掌握以及巩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学数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生活”的境界。
  学习计算需要学生发自内心,自愿而又自然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计算,体会计算带来的意义,从而感受到计算的乐趣,这些比教师用心讲解课本知识更加有效果。遇到问题时,学生会用心解决遇到的问题,就不会觉得计算是单调而枯燥的。相反,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深深体会到数学计算的魅力。
  二、在自主探索里找“趣”
  计算课普遍不被学生喜欢,“枯燥乏味”“反复操练”成为了计算课的代名词。如何让学生喜欢计算课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具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细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营造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放手大胆做的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达到预设的目标。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除法(不需进位)”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列出算式12×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每人至少找到一种计算方法。于是学生各显身手,得到以下几种计算方式:
  (1)12 12 12=36,三个数连加。
  (2)利用小棒一一摆放后得到36。
  (3)把12分成10和2,三个10相加等于30、三个2相加等于6;30 6=36,先分后加再加。
  (4)10×3=30,2×3=6,30 6=36,先分后乘再加。
  (5)把12拆解为6和6,然后6×3,最后得到18 18=36的拆解方式。
  (6)把一个12拆成2个6,得到12×3就是6×6=36。
  (7)列竖式。
  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支撑,有自己获取知识的特殊路径,思考方法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在解决12×3=36上使用了他们自己的独特方法。然而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经常依据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来指导学生,牵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教学形式怎么可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呢?因此,在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其学会独立思考,并独立处理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空间来进行自我展现,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才会有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新。
  三、在算理与算法中添“趣”
  在抽象的算法与直接的算理之间,我们应当搭建一座桥梁,比如演示课件或者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且依次完成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整个发展过程。
  (一)根据对问题的解决,彰显计算的意义
  通过对小学的12册数学课本的观察,对新教材与旧教材进行对比,“计算教学”在新教材中的编排体系产生了“质”的改变,它大胆地突破了旧教材中传统计算教学的局面,把“数学計算”与“问题解决”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计算教学能够依附在问题解决之上,并让计算意义得到彰显,计算战略得到丰富,计算素养培养也得到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设立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方便教师运作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并由此喜欢上数学计算。
  例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可利用多媒体作为平台,播放课件,给学生假设一个虚拟的故事: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一只松鼠找了7颗松果匆忙地赶回家,不小心装松果的布袋破了一个小口,掉了2颗松果。课件上接着便显现了“? ?=7,7-?=?”使用这样的故事情景,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勾起求知兴趣,达到高昂的学习情绪,每个人都会跃跃欲试。   (二)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有效融合
  算理给计算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思维方向,并确保计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算法根据算理为基础,在计算中,使用正确的算法能极快地完成操作,提高了计算的效率。算法与算理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计算“326 43”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的。326是由3个百、2个十和6个一组合而成的,43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合而成的,所以应该先相加6个一和3个一,得到9个一,再相加2个十和4个十得到6个十,最后把3个百、6个十和9个一合并得“369”,这是算理。在学生经过研究探索之后,会发现计算中存在的规律,个位数字能直接与个位数字相加,十位数字能直接与十位数字相加,百位数字也能直接与百位数字相加,得到结论便是同一数位的数字只能与相同数位的数字相加,最后合并得到结果。此过程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最后对计算的过程进行优化处理,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出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时适用的计算法则;其算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三)在优化中体现算理个性化
  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处于一个展示个性、生动活泼并能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多样化的算法应作为一大亮点使用在计算教学中。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呈现的各种形式的算法,教师不应着急评价,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最优的解题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中的42÷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得到了许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其中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列竖式的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还并不了解这种计算方式。此时,教师便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的形式,一边分小棒,一边进行讲解。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把分小棒的经过和竖式方式进行融合:第一次分了什么,怎样写在竖式上?第二次再分了什么,又将怎样写在竖式上?利用课件演示和分小棒,把空洞的抽象思维表现成具体的形态思维,了解竖式的由来,进一步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再次达到重组和内化。
  四、在多样化练习中增“趣”
  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来自一个良好的情境设置,但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与能否熟练运用知识并不由它控制,对此,教师必须使用适当的时间和练习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训练。在传统的计算教学理念中,教师总是将题海战术作为巩固训练的重要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对计算失去了兴趣,同时背离了教学的意愿。所以,在巩固计算教学时,应开展各类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强主动性,消除计算所带来的枯燥无味。
  例如:在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恰好是早上的第三节课,此时许多学生都已经疲倦。为引起他们的关注,笔者故作神秘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会告诉你们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你们猜这个数字是多少?”此时已激起了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争先恐后地说着数字。当然没有人能猜对是1089,当笔者说出数字后,学生都发出了好奇的眼光,并要求解释为何是1089。于是,便让他们随便报一个三位数,725,让他们倒过来念,527,并相减这两个数得到198,“你再把得数倒过来读一读,并且把它们两个相加,得数是多少?”(1089)“好,现在你随便举个三位数的例子,按照刚才的顺序算算,结果肯定还是1089。”尽管许多学生都不相信,但是从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中都证明笔者说的没错。“老师说的是不是肯定正确呢?你们相互之间再多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出于好奇,学生立即算起来,并且算得又快又准确,就在短短几分钟内,已经不知不觉地算了20道以上的万以内的加减法,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正确率。个别学生还非常有兴趣,下了课仍旧还在验证。就在这样轻松的气氛里,学生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在其中感悟到了算理,大大地避免了机械式训练。
  再如:8×1.25÷8×1.25,许多学生都会注意8×1.25,因此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将原式算成10÷10=1。根据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设立了相应的对比练习。如1.25×8÷(1.25×8),1.25×8÷1.25×8,0.25×4÷4×0.25,0.25×4÷0.25×4等,让学生在练习时作比较,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领悟到计算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秘,需要他们不停地实践和不断地探索。
  计算是需要适量训练的,但也不能盲目用题海战术。使用对比练习方法与专项练习方法,针对难点与重点进行练习,然后再使用变式法与归类法进行练习,在練习中发现常见的错误,再根据易错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最后和学生进行交谈与分析,诊断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在针对性的练习中不仅能达到治好病的效果,还能预防病,这个流程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停地进行反思,不只是“做”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计算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计算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重要意义,了解何为计算,现实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计算才能解决。通过亲身经历活动、探索、思考、自主分析等过程把握计算方法,尝到计算与思维的快乐,感受学习计算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拥有了特别精彩的计算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明霞.试论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的处理策略[J].江苏教育,2005(12).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实验小学 315700)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但对如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和创造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没有提出明确可行的方案。深入分析国际幼教和中国幼教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有监管的市场才是幼教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创意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一要在城市幼教市场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二可
【摘 要】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教师在“教”之前学生似乎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如何寻找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生长点和增长点,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以“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教学研究为例,教师在秉承实证精神对学情和教材编写意图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从猜想转向直接验证”“从‘方法’的简单铺陈转向‘方法’的融会贯通”“从简单片面的经验积累转向对‘思维严谨性’的追求”的教学调整策略,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寻找到
【摘 要】乘法是求若干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解决“1 2 3 4 …… 100”“89 90 91 88 92 99 81”类似加法问题中,是可以利用“乘法”来解决的。基于此,教师就可以从“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练习”“等差数列求和”三个不同阶段逐步递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乘法的意义 思
【摘 要】从“传统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已经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名称变化的背后实则是教法学法的改变。以二上“表内乘法(二)问题解决”一课教法学法的探究为例,教师可以从中探寻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四则运算、表征和分析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等为教学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解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有效教学策略  从传统的应用题到《课标(实验稿)》中的“解决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也应运而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借助相关手机APP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以“长方体(二)”单元练习课为例,提出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单元练习课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据分析 单元练习课 思考  单元练习课是针对一个单元所有知识点开展的练习,其知识含量较大,涉及面也较广,要想在40分钟内将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地开展练习,显然教学过程只能蜻蜓点水
近年来,许多地方启动了“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結对帮扶活动——青年教师拜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师,一师带一徒,师徒互动,教学相长。在一些学校,“青蓝工程”成为能力提升工程,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骨干、当地名师;许多师傅在“后浪”的推动下,焕发职业第二春。   但在此过程中,有些青年教师刻意模仿师傅的教学风格,一味照搬师傅的教学招式,看似提高了自己,却没有超越师傅。   “学我,不能全像我。
【摘 要】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用减法解决问题”时,掌握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情境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出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聚焦这两个新的符号,通过“说”符号、“添”符号、“比”符号等手段,帮助学生准确提取信息,切实理解题意,有效掌握方法。  【关键词】用减法解决问题;大括号;问号  【背景】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设计了简单的情境(见图1),使学生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页~60页及练习十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
[摘要]园长、教师及家长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认知与此类事故能否得到公正处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访谈江西省吉安市两所幼儿园的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提出要加强对园长、教师及家长的法制教育,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幼儿园伤害事故预防及应急预案制度,以有效应对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  [关键词]园长;教师;家长;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故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摘 要】现行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教科版科学三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科学四下教材中有“温度和气温”一课。本文以“温度”一课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围绕“温度”主题,首先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材编排、教学设计、学习材料等方面将两学科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三大关乎课程整合的教学再思考:理顺内容,厘清目标;整合教材,重组内容;引入“微课”,适时整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