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号和大括号“活”起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553152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用减法解决问题”时,掌握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由于情境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出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聚焦这两个新的符号,通过“说”符号、“添”符号、“比”符号等手段,帮助学生准确提取信息,切实理解题意,有效掌握方法。
  【关键词】用减法解决问题;大括号;问号
  【背景】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设计了简单的情境(见图1),使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教材安排了用减法解决问题(见图2),引导学生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多年来,我们发现用减法解决问题这内容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常常在这个单元学完之后,学生面对类似图2这样的情境,错误率还是很高。本学期,我们数学组在完成了减法解决问题的新授课后,对本年段496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调查,调查内容和结果统计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看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情境图与之前单元的学习内容基本相似,只是在信息量上增加了大括号和问号这两种符号,但相比之下,学生的错误率却非常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是对减法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带着疑惑,我们数学组全体成员对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通过访谈发现,的确有约8.8%的学生因为对减法意义的不理解导致列式错误,具体表现为他们只是找到了图中的两个数据,然后把两个数据减一减,如6-3=3、5-3=2(审题不仔细)。
  但是,有11.1%的学生认为,因为篮子里有6个青椒,篮子外面有3个青椒,一共有9个青椒,所以算式是6 3=9。
  还有31.3%的学生认为,一共有9个青椒,左边有6个青椒,右边有3个青椒,所以算式是9-6=3。
  【思考】
  看来,学生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并不是不理解减法的意义,而是因为对题目要表达的意思(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很明白造成的。如列式6 3=9的学生,是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图到底该怎么解读,他按照自己的审题习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解读信息,因此当看到“篮子里有6个青椒,外面有3个青椒”时,就马上想到了6 3=9。而列式9-6=3的学生,则应该是只记得教师讲过这种告诉总数的图是要用减法计算的,但是搞不清该用总数减谁,现在数出来左边有6个青椒,所以列出了9-6=3(此处也有从左往右思维定势的体现)。
  对比用作调查的两幅图,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大括号”和“问号”的增加。当情境增加了这两个新的符号后,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符号的含义,并没有学会从中正确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而是继续沿着自己的惯性思路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导致各种各样错误的出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觉得在教学用减法解决问题时,要更加突出“大括号”和“问号”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形、意两方面真正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实践】
  第一环节:放大“大括号”和“问号”的教学
  师:(出示图3)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一幅图是原来有5只青蛙,跳走了1只青蛙,还剩4只青蛙;第二幅图是原来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青蛙,还剩5只青蛙。
  生:第二幅图还多了一个大括号和一个问号。
  生:我补充一下,大括号下面还标了“7只”。
  师:其实大括号会说话的。看看它的形状(用手势形象地比画),你知道它想说什么吗?
  生(学着比画):它想告诉我们“一共有7只青蛙”。
  師:是呀,大括号和下面的数字“7”在提示我们信息呢。那你知道是谁在悄悄提示我们问题吗?它想问的是什么?
  生:是问号在提示我们问题,它想问的是“还剩几只青蛙”。
  师:看来,有了大括号和问号,我们在收集信息和问题时就多了两位会说话的好朋友。那你觉得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它们都是用减法,从总数里面减去跳走的青蛙,就可以算出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如果在第一幅图上也要标上大括号和问号,你觉得应该怎么标?
  生:我觉得大括号应该标在图的下面。
  生:还要在大括号下面写上“5只”。
  师:为什么大括号下面要写上“5只”呢?
  生:因为这个大括号表示一共有5只青蛙。
  师:说得真好,看来大家真的理解了大括号!那么,问号应该标在哪里呢?
  生:应该标在荷叶的上面。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跳走了一只青蛙,我们就要问“还剩几只青蛙”。
  ……
  第二环节:用题组对比打破解题惯性思路
  练习环节,教师安排题组对比(见表中题目),请学生列式解答。
  题组一,学生有两个图都列式9-6=3的,也有左边图列式9-6=3,右边图列式9-3=6的。当然,更多的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后,两个图都列正确。教师呈现学生的算式,引导学生展现思路,进行讨论交流。题组二,同样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如加减法不分……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实践的效果,已从课后练习的情况以及后续的单元检测中得到了初步证实。反思取得效果的原因,笔者觉得,聚焦两个新的符号,以有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让两个符号“活”起来,或许是关键所在。
  (一)“说”符号,使学生感知充分
  对比小调查中的两个例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是两个新符号的增加。我们认为,这两个符号的出现,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要改变原有思维模式,顺应新的学习要求。因此,对此的处理,若不予以重视,就不利于学生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符号的含义。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让符号“说话”的环节,让它从一个“新信息”变成了一种“启发语”,支撑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果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当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导、肢体动作也非常重要),学生聚焦每个符号的形和意,充分体会着符号所传达的信息,理解着题目的要求,思考着列式的方法。因此,这样的“说”,无形之中,使符号由解题的“阻力”变成了解题的“助力”,学生也由此感知充分,表象清晰。
  (二)“添”符号,使学生理解到位
  在上述“说”的基础上,我们还加入了一个“添”符号(包括添加数宝宝)的挑战要求。这样的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会不会在理解之后逆向地运用。因为这个逆向运用的过程,既是学生再一次体会同类题本质特征的过程,更是学生真正理解两个符号的含义并把自己内在想法外显的过程。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看算式加符号”(大括号和问号)的小练习,再次通过变化算式,引导学生添加相应的符号或调整符号的位置。在这种算式与图意的反复刺激中,学生对情境及符号的整体感知更加充分,对符号的理解及运用更加到位。
  (三)“比”符号,使学生印象深刻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设计题组对比,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括号和问号的重要性,提升审题能力,打破惯性思路,真正掌握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如题组一,相同的情境图,因问号位置的不同,所列算式就不一样。这样的对比,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减法解决问题(看图列式)的本领,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正确列式的关键,在于明确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题组二,也是相同的情境,但又是因为问号所处位置的不同,列出的算式一道是减法7-3=4,一道是加法4 3=7。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更加清晰了加减法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打破了看见大括号和问号就用减法的惯性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再次增强了对审题重要性的深刻印象。
  (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4300)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里的内容,新教材对《角的初步认识》有所改动,改版前的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只安排了认识角和直角两个内容,新教材增加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以及用角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这一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新教材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教材第一次完整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学习活动,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做一做,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十万”“百万”  “千万”“亿”四个计数单位,完善亿以内计数单位的系统结构及十进关联。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位顺序表”,并能据此解读数的意义、描述数的组成。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计数单位的“发现”过程,在观察、实践、思辨、表达中锤炼逻辑思维、发展推理能力。
【摘 要】“数与形”的教学,可以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用更扎实到位的教学步点,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真正掌握“以形解数”的窍门,深刻悟得“数形结合”的思想。  【关键词】教学情境;以形解数;数与形  这两道例题都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与形之间可存在联系,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可表示出数的规律,或解决一些复杂的、抽象的、不好解释的关于数的问题。  解读教材之后,我们觉得,倘若简单地按
【摘 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既是“解决问题”,更是“分数的再认识”,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基于此,本课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是分数意义教学的延续和递进,可以通过迁移、类推达成理解。  【关键词】解决问题 再认识 迁移 类推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页例3。  【教材分析】  分数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求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但对如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和创造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没有提出明确可行的方案。深入分析国际幼教和中国幼教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有监管的市场才是幼教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创意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一要在城市幼教市场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机制,二可
【摘 要】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教师在“教”之前学生似乎已经“知道”的知识点,如何寻找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生长点和增长点,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以“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教学研究为例,教师在秉承实证精神对学情和教材编写意图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从猜想转向直接验证”“从‘方法’的简单铺陈转向‘方法’的融会贯通”“从简单片面的经验积累转向对‘思维严谨性’的追求”的教学调整策略,从而为本课的教学寻找到
【摘 要】乘法是求若干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乘法的意义是乘法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在解决“1 2 3 4 …… 100”“89 90 91 88 92 99 81”类似加法问题中,是可以利用“乘法”来解决的。基于此,教师就可以从“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练习”“等差数列求和”三个不同阶段逐步递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经验的积累。  【关键词】 乘法的意义 思
【摘 要】从“传统应用题”到“解决问题”,已经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名称变化的背后实则是教法学法的改变。以二上“表内乘法(二)问题解决”一课教法学法的探究为例,教师可以从中探寻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四则运算、表征和分析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等为教学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解题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有效教学策略  从传统的应用题到《课标(实验稿)》中的“解决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也应运而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借助相关手机APP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以“长方体(二)”单元练习课为例,提出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数学单元练习课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据分析 单元练习课 思考  单元练习课是针对一个单元所有知识点开展的练习,其知识含量较大,涉及面也较广,要想在40分钟内将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地开展练习,显然教学过程只能蜻蜓点水
近年来,许多地方启动了“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結对帮扶活动——青年教师拜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师,一师带一徒,师徒互动,教学相长。在一些学校,“青蓝工程”成为能力提升工程,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骨干、当地名师;许多师傅在“后浪”的推动下,焕发职业第二春。   但在此过程中,有些青年教师刻意模仿师傅的教学风格,一味照搬师傅的教学招式,看似提高了自己,却没有超越师傅。   “学我,不能全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