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人、造就人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学目标不仅要实现教材内容的传授,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物理这门课程,兴趣是支撑这門课程的支柱,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疑问,那就证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发问.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能够独立思维的表现就是发问,而发问也是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体现,问题意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物理有很多概念和规律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思考,缺乏问题意识,那么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学生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并且主动把自己的思维运用到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中,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对物理的爱好.物理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源于学生敢于发问.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宽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意识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作答.在教师眼里,课堂提问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检验自己授课效果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一些教师烦恼:为什么一个问题讲了好多遍还是有学生不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发问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些发问的环节,转变其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在引导学生发问的时候,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表现出很重视的样子.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对其提出的问题比较重视,才会继续沿着这样的思维探究下去.
2.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现在初中物理教学所使用的课本中含有丰富的插图和探究环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的插图和探究环节进行认真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课本中有一个故事:渔夫用鱼叉去叉鱼,明明看见鱼就在某个位置等叉下去的时候,却没有叉到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渔夫未能叉到鱼,在生活还有什么现象与这种现象类似,对这种问题你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印象会比较深刻,乐意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出课程的内容.
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钉子都有一个圆形的钉子帽;在学习“声音传播介质”时,教师可以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索.
再次,从俗语中发现问题.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学、地理知识,还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
例如,“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一冬日常见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物理学原因.
3.设置障碍,启迪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定难度的障碍,可以在常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问题、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项问题,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启迪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影响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密度”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用一个有体积刻度的桶和一定量的水,如何测定一个石头的密度?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但是为了增加障碍,教师要求学生测石头的质量,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答案.
4.问题要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要环环相扣,使问题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和发问.教师可以由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讨论,然后从这些结论中再设置新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
例如,在讲“电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学生探讨出结果之后,再让其探讨这两种电路在形式上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电压、电阻方面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学生就会把这种思维用在物理学习中,从现象入手不断探讨一个事物更深层次的区别和性质,进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学习障碍,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能够独立思维的表现就是发问,而发问也是学生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体现,问题意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物理有很多概念和规律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思考,缺乏问题意识,那么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学生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并且主动把自己的思维运用到对这些现象的思考中,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对物理的爱好.物理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源于学生敢于发问.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宽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意识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作答.在教师眼里,课堂提问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检验自己授课效果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一些教师烦恼:为什么一个问题讲了好多遍还是有学生不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发问意识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些发问的环节,转变其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在引导学生发问的时候,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表现出很重视的样子.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对其提出的问题比较重视,才会继续沿着这样的思维探究下去.
2.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现在初中物理教学所使用的课本中含有丰富的插图和探究环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的插图和探究环节进行认真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课本中有一个故事:渔夫用鱼叉去叉鱼,明明看见鱼就在某个位置等叉下去的时候,却没有叉到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渔夫未能叉到鱼,在生活还有什么现象与这种现象类似,对这种问题你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印象会比较深刻,乐意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出课程的内容.
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钉子都有一个圆形的钉子帽;在学习“声音传播介质”时,教师可以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索.
再次,从俗语中发现问题.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学、地理知识,还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
例如,“下雪不冷、化雪冷”这一冬日常见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物理学原因.
3.设置障碍,启迪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一定难度的障碍,可以在常规途径中设置非常规问题、在单向问题中设置多项问题,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启迪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影响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密度”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用一个有体积刻度的桶和一定量的水,如何测定一个石头的密度?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但是为了增加障碍,教师要求学生测石头的质量,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答案.
4.问题要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要环环相扣,使问题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和发问.教师可以由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讨论,然后从这些结论中再设置新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
例如,在讲“电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学生探讨出结果之后,再让其探讨这两种电路在形式上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电压、电阻方面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学生就会把这种思维用在物理学习中,从现象入手不断探讨一个事物更深层次的区别和性质,进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学习障碍,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