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流行语料激发学生口语交际需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et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语料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并被一定的群体广泛言说的语言材料,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在教学实践中灵活使用流行语料,激活学生的口语交际心理需求,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 流行语料与交际对象相适合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中的言说对象是学生,语言表达自然不能脱离学生而自说自话,否则,就会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了。在选择运用流行语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到心中有“人”,有的放矢,努力让流行语料与学生的心灵交融。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短短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30次。演讲结束后,现场全体学生起立连续高喊了20多声“根叔”。在这一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场景中,演讲者使用了诸如“俯卧撑” “打酱油”等15个流行语料。由于这些精心选择的流行语料紧贴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唤醒了交际对象潜在的认知与情感,使交际对象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效果非同凡响。
  二、 流行语料与交流话题相契合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者使用流行语料要紧扣话题,准确表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顾左右而言他,难免事倍功半。
  2012年4月,笔者执教的《小小辩论会》获得江苏省“杏坛杯”教学展评一等奖。在这节课的“示范引路”环节中,教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壮想摘校园里的花,别人劝阻,他还振振有词:“我爱花,所以我摘花。”如果你在现场,该怎样辩驳大壮呢?接下来,教者以大壮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了辩论。其中有这样一段辩论:学生从爱一个人就不能伤害他的角度对大壮“爱花所以摘花”的论调进行了驳斥。大壮却说自己如果是一棵开花的树,因为无人欣赏,觉得自己开的不是花儿,而是寂寞!他等得花儿都快谢了,也没有人来观赏。以此说明认同花的价值是对花最好的关爱。教师的表达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一名同学马上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连续说出“你以为花儿不疼,你以为神马都是浮云”“花儿和我们一样需要爱,一样伤不起”这两句创新使用流行语料的句段,论证了“爱花就不能摘花”的观点。
  三、 流行语料与交际环境相融合
  “口语交际一般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中进行的,说话者既要自觉地适应这种特定的限制,又要灵活运用这种特定性提供的有利因素,以增强口语的表达效果。”在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一课中,师生双方多次针对瞬时情境,巧用流行语料,使课堂教学不时闪烁智慧的灵光和生命的活力。
  一名学生因为语速太快,教者先运用“动车太快会翻车”的例子提醒他要慢点说话,后又使用甄■体这样鼓励他:“你的想法是极好的,且慢慢道来,断断不能性急。如能做到言辞通达,就是最好不过的了。不妨说来听听!”表达委婉含蓄,寓庄于谐,学生心领神会。
  而在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同学围绕“小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展开了论战,都自觉使用了“纠结” “泪奔”“悲催”“非常艰难的决定”“躲猫猫”等流行语料,与即时呈现的语境高度融合,调节了场上气氛,增强了攻击力和表现力,为本方加分不少。
  四、 流行语料与修辞手法相结合
  美学家叶朗说过:“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这是存在的本来面目。”在准确使用流行语料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做到情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 要达到这一效果,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流行语料与修辞手法结合运用。
  在口语交际课《小小辩论会》的课前谈话中,教者首先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名字“史记冬”三个字来猜测教者的爱好,学生由“史记”猜到教者喜欢读史书,尤其喜欢读《史记》。教者顺势接过话题,说自己最崇拜《史记》中的苏秦,于是有了这样一段表述: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请我的偶像苏秦,给我这个粉丝儿签名。可惜我和大家都是普通人,会穿衣,会穿袜,会穿针,就是不会——穿越。所以到现在为止,我的这个愿望都没有能够实现。苏秦的丰功伟业验证了《战国策》中的一句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辩论的作用由此可见!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苏秦”,学习辩论,研究辩论,举行一次小小辩论会。
  凡事过犹不及,流行语料作为语言的新生力量,既要用之有法,也要用之有度。唯有如此,口语交际课才能 “投石洞开水底天”,呈现出“风生水起”的课堂景观。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科处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在学习上主动建构,自己作主;也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自主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感悟、反思、积累、创新,才能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只有让学习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才能使学生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习得方法”“习得规律”和“习得创新”。正如教育学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被动接纳成不了主体”,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一改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让课堂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谈谈浅见。  一、 师生亲和,突出学生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
有一辆西瓜车  它有两个魔法轮子  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西瓜车来到了河边  魔法轮子变成了木桨  轻轻地,轻轻地  没有惊醒河里做梦的小鱼  它顺利地渡过了小河  西瓜车来到山脚下  魔法轮子变成了喷射器  慢慢地,慢慢地  没有惊醒崖上睡觉的小鸟  它从山这边飞到了山那边  西瓜车来到人面前  魔法轮子变成了钉子轮胎  狠狠地,狠狠地  碾碎了人心中的恶念  它牺牲了自己  却不后悔  (指导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