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探究必须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课堂和实际脱节、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现象,这导致了不少学生只懂书本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例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学科知识时,教师往往按课本上的计算法则:“长×宽=面积”进行教学。为了维护课堂秩序,让学生按教科书上的计算公式埋头完成练习题,很少对实物进行面积大小的计算和对比。结果,虽然使许多学生在一两周内,对所学知识记忆正确,答问流利,但过后,再学习新知识时,就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一周内,全班43名同学对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用手势比划得非常正确,1个平方米有多少平方分米?1个平方分米有多少平方厘米?1个平方厘米里有多少平方毫米?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学完了本单元知识后接着学新知识,一周后,我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全班有近八分之一的学生手势比划混淆。让学生回答1平方米有多少个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有多少个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少个平方毫米,全班有近七分之一的同学回答错误。究其原因,一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造成的,二是没有考虑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教,小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所以只有加深理解才能记得牢。
因此,我在后来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和面积大小的对比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课堂气氛,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带上学具和卷尺,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让他人他们在操场上实际测量出1平方米的大小。我简单介绍测量的要领后,同学们开始自己动手,这时同学们异常兴奋,人人都踊跃参与。学生测量完成后我拿卷尺检测,不符合的及时给以纠正。检查完后让四名同学站在1平方米的边上,手拉手形成一个正方形,跟地上测量出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小大约相等。就让同学们说:“这就是1平方米的大小”。
我接着介绍1平方分米的画法,再让各小组的同学在自己画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任意一角处,画1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我用卷尺检查,准确无误后,让四名同学用自己的一■按在1平方分米的边上,让同学们说:“这就是1平方分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里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我要求同学们说出整十数。这时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最少的说有70个,最多的说有120个。我感觉到全班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了,就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在原来画的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处一个挨一个的画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看看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里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所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里刚好有100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也就是说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接着让小组同学,用铅笔在自己画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角测划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用自己的指甲盖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我引导学生说:1平方厘米大约跟指甲盖的大小相等。再让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平方厘米?这时许多学生不假思索的喊起来“有100个”。这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相关知识中有类推的原理,学生喊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掌握了学科知识。所以我还是让他们在小组划的1平方分米处依次划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动手操作,结果是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类似的,我让学生通过在本子上用铅笔画一画,得出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最后,我集合同学当场总结,并要求用不同的手势比划不同面积的大小。
经过三周后,为了检测教学效果,我在课堂上叫起四名“学困生”,突然提问:“1平方米有多大?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他们都抢着比划手势,而且还把没有提问的面积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都丝毫无差地回答了出来。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一周内,全班43名同学对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用手势比划得非常正确,1个平方米有多少平方分米?1个平方分米有多少平方厘米?1个平方厘米里有多少平方毫米?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学完了本单元知识后接着学新知识,一周后,我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全班有近八分之一的学生手势比划混淆。让学生回答1平方米有多少个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有多少个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少个平方毫米,全班有近七分之一的同学回答错误。究其原因,一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造成的,二是没有考虑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教,小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所以只有加深理解才能记得牢。
因此,我在后来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和面积大小的对比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课堂气氛,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带上学具和卷尺,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我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让他人他们在操场上实际测量出1平方米的大小。我简单介绍测量的要领后,同学们开始自己动手,这时同学们异常兴奋,人人都踊跃参与。学生测量完成后我拿卷尺检测,不符合的及时给以纠正。检查完后让四名同学站在1平方米的边上,手拉手形成一个正方形,跟地上测量出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小大约相等。就让同学们说:“这就是1平方米的大小”。
我接着介绍1平方分米的画法,再让各小组的同学在自己画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任意一角处,画1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我用卷尺检查,准确无误后,让四名同学用自己的一■按在1平方分米的边上,让同学们说:“这就是1平方分米。”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里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我要求同学们说出整十数。这时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最少的说有70个,最多的说有120个。我感觉到全班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了,就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在原来画的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处一个挨一个的画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看看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里到底有多少个小正方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所有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里刚好有100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也就是说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接着让小组同学,用铅笔在自己画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角测划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用自己的指甲盖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我引导学生说:1平方厘米大约跟指甲盖的大小相等。再让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平方厘米?这时许多学生不假思索的喊起来“有100个”。这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相关知识中有类推的原理,学生喊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掌握了学科知识。所以我还是让他们在小组划的1平方分米处依次划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动手操作,结果是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平方厘米,也就是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类似的,我让学生通过在本子上用铅笔画一画,得出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最后,我集合同学当场总结,并要求用不同的手势比划不同面积的大小。
经过三周后,为了检测教学效果,我在课堂上叫起四名“学困生”,突然提问:“1平方米有多大?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他们都抢着比划手势,而且还把没有提问的面积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都丝毫无差地回答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