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次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研究课,教学内容是新思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第一次教学时出现了学生总习惯于把“平均分”说成“对折”。从而引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与教研组教师的交流和自我反思,在第二次教学时做了以下调整:1.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减少“对折”因素。2.在提问设计上,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教研活动,我上了一节研究课,教学内容是新思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第一次教学时出现了学生总习惯于把“平均分”说成“对折”。从而引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通过与教研组教师的交流和自我反思,在第二次教学时做了以下调整:1.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减少“对折”因素。2.在提问设计上,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教学片断: 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 生1:÷3。 师:想一想,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交流) 生2:÷3==。 师:他的方法对不对?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3:老师,可以画图验证(),从图上可以看出是3个,把3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生4:我用乘法验算,因为×3=,所以÷3=。 师:计算÷3,可以用分子除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也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克与千克”在教材中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却不少,反映出学生对物体质量概念的模糊。“克与千克”的知识真有这么难学吗?经过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质量单位和之前学生学过的长度单位不同,比较抽象,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通过体验感知,而且不同物体的外形、材质等因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小数,你能举个例子说给同桌听听吗?(同桌交流,指名口答)这些小数都是由几
“认识毫升”是在学生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学习的。“毫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显然,课堂中教师仅凭枯燥的说教,学生也许一时能记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印象模糊,甚至忘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毫升”的概念呢?根据这节课内容的教学特点,我认为让学生在“玩”中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一、在“玩”中初步感知 生活中,
最近听了一些人教版五、六年级的数学公开课,沐浴着新理念吹进课堂的缕缕春风,感受着课改给课堂带来的变化,着实让人喜,但也让人忧。本文就教师在习题的利用上,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撷取几个教学片断加以反思,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一、多此一问,生成问题 [案例1]在1~20中 奇数:______偶数:_______ 质数:______合数:_______ 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学
有幸听了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洪祥美老师上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册)一课,感受颇深。洪老师对这一课的精巧设计,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规则在需要中产生”的过程,生成了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这一知识点。下面,通过课中几个教学片断的再现,与大家一起分享洪老师的课堂精彩。 ●再现一:孕伏“冲突” 师:我们班的班长坐在哪里?请同学们不用手指、不用眼看,而是用另一种形式告诉我
在“同上一堂课”浙江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评比活动中,叶柱老师精心细腻的预设、真情灵动的引领,成功演绎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课堂教学。其间,叶老师从策略、算法、算理三个层面沟通教学的联系,并以“策略先行——明确算法——沟通算理”为主线,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对计算课作了精彩的诠释,犹如三重门徐徐开启,凸显得清新自然、脉络鲜活。 一重门——策略沟通 片断1: 1.出示2008年奥运会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实际生活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图的过程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更为严重。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各种表现及其对职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以改善教师的职业行为。 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职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18-03 一、研
课堂回放一(教师A):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买来了漂亮的绸带。(出示例1中的长方形直条图,如下图) 师:做一朵绸花用米绸带,小芳做了3朵这样的绸花,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小芳所用的米数吗?(学生在练习纸上涂色) 师:做3朵绸花一共用了多少米绸带?你能列式表示吗? 生:。(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还没问完,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你们会列出算式吗?(教师依然按照教学预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