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强调的正是合作学习的精神。因而,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大力倡导与推行。
在享受合作学习给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合作学习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偏重于形式,还未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刻内涵,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以下现象。
1.热闹非凡
只追求合作讨论的形式,只是为做给人看的,不讲究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习惯性地围坐在一起,展开小组讨论,呈现给教师的是热闹的小组讨论,教师期待着讨论后的精彩发言,但教师等到的往往是一片沉默亦或是空洞的发言。热闹的背后是:①热闹的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你先说,原来学生课前没有进行认真的预习或思考,所以也就无法表达自己对问题探讨的感受和想法。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问题无须经过讨论,一目了然,表象看学生似乎都在积极参加,但实质意义的学习并没有开展,问题没有探索性。③教师缺乏应有的调控,有的小组成员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2.“独角戏”
在很多小组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小组合作中的讨论题都被那些好学生所垄断,一直由这些少数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即使插上嘴,思维也受到成绩好的同学思维牵制,因此,交流时也只能是独角戏。此外,由于讨论的问题的选择也是教师的一种独角戏。教学中许多讨论题并没为全体学生设计,问题的视角也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独角戏带来了小组合作中学生的独角戏。
3.深入浅出
例如,在讲“图形的折叠与展开”时,有的教师设计一道开放题,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如何画出一个无盖正方体(外面)对角顶端蜘蛛吃蜜最短路线图。由于学生受空间概念的局限,加之学习前教师又没有要求学生作预先模型准备,因此讨论时各小组只能纸上谈兵,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因而讨论无法深入进行。在交流发言时,教师没有收到希望的效果,学生没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同时也没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由此可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
4.结论的唯一
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从师生座谈、听课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各种结论。
面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们感觉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又将陷入一个误区,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呢?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呢?
1.合作学习需要合理的分组和分工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小组内的成员才会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2.合作学习需要教师适时地参与、调控
学生合作时,教师不能在讲台前踱来踱去,或是象征性地到学生中走两圈,或在学生辩论时当观众。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调控的作用。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立即说明;当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当学生出现因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讨论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此外,教师还要真诚地关爱小组学习中的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并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时还可给予某个小组一些特别的奖励,如在一张专门的表上记录每节课的加分情况等。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就可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现象,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从而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驾护航。
3.合作学习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什么时候讨论?这都是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知道,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恰当的教学形式将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选题是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而不是在课堂上心血来潮,信手拈来。
这就告诉我们,小组中讨论的问题不应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答案的,也不应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讨论问题的难度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也是最刺激学生思维,最能激发思维兴奋点之所在。合作学习并非每节课都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
4.合作学习需要独立自主地学习
注重“合作学习”,也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独立思考、冷静分析,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了,呈现出一派表面上的热闹,导致教学的“深入浅出”。因此,合作学习还需要独立自主地学习。合作学习是在独立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必然是无效的或效率不高的。
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经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能有效与组织展开探究、交流,最终解决问题。没有这个基础,交流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一阶段必须安排足够时间,一是要激励、引导、组织学生充分预习;二是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主要解决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的问题。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根主线,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走出小组合作的误区,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和功效。
在享受合作学习给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合作学习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偏重于形式,还未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刻内涵,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以下现象。
1.热闹非凡
只追求合作讨论的形式,只是为做给人看的,不讲究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习惯性地围坐在一起,展开小组讨论,呈现给教师的是热闹的小组讨论,教师期待着讨论后的精彩发言,但教师等到的往往是一片沉默亦或是空洞的发言。热闹的背后是:①热闹的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你先说,原来学生课前没有进行认真的预习或思考,所以也就无法表达自己对问题探讨的感受和想法。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问题无须经过讨论,一目了然,表象看学生似乎都在积极参加,但实质意义的学习并没有开展,问题没有探索性。③教师缺乏应有的调控,有的小组成员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
2.“独角戏”
在很多小组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小组合作中的讨论题都被那些好学生所垄断,一直由这些少数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即使插上嘴,思维也受到成绩好的同学思维牵制,因此,交流时也只能是独角戏。此外,由于讨论的问题的选择也是教师的一种独角戏。教学中许多讨论题并没为全体学生设计,问题的视角也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独角戏带来了小组合作中学生的独角戏。
3.深入浅出
例如,在讲“图形的折叠与展开”时,有的教师设计一道开放题,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如何画出一个无盖正方体(外面)对角顶端蜘蛛吃蜜最短路线图。由于学生受空间概念的局限,加之学习前教师又没有要求学生作预先模型准备,因此讨论时各小组只能纸上谈兵,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因而讨论无法深入进行。在交流发言时,教师没有收到希望的效果,学生没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同时也没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由此可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
4.结论的唯一
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从师生座谈、听课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各种结论。
面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状况,我们感觉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又将陷入一个误区,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不让新教法流于形式呢?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呢?
1.合作学习需要合理的分组和分工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顺利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小组内的成员才会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2.合作学习需要教师适时地参与、调控
学生合作时,教师不能在讲台前踱来踱去,或是象征性地到学生中走两圈,或在学生辩论时当观众。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调控的作用。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立即说明;当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当学生出现因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讨论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此外,教师还要真诚地关爱小组学习中的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并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时还可给予某个小组一些特别的奖励,如在一张专门的表上记录每节课的加分情况等。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就可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现象,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从而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保驾护航。
3.合作学习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什么时候讨论?这都是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知道,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恰当的教学形式将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选题是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前花费大量的精力,而不是在课堂上心血来潮,信手拈来。
这就告诉我们,小组中讨论的问题不应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答案的,也不应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讨论问题的难度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也是最刺激学生思维,最能激发思维兴奋点之所在。合作学习并非每节课都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
4.合作学习需要独立自主地学习
注重“合作学习”,也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学生还没有来得及独立思考、冷静分析,就开始“热烈”地讨论了,呈现出一派表面上的热闹,导致教学的“深入浅出”。因此,合作学习还需要独立自主地学习。合作学习是在独立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必然是无效的或效率不高的。
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经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能有效与组织展开探究、交流,最终解决问题。没有这个基础,交流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一阶段必须安排足够时间,一是要激励、引导、组织学生充分预习;二是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主要解决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的问题。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根主线,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走出小组合作的误区,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