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学者相关论文
文章从布迪厄文化社会学视阈探讨北美高校从事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华裔学者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华裔学者根深蒂固......
张学良先生的口述历史工程,由华裔学者张之宇、张之丙姐妹牵线联系、协助完成了张学良的口述磁带100多盘,并整理出4 800页的中文稿,收藏于哥......
十年动乱的结束,也结束了学术界一度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愚昧状态。海外的汉学工作者——特别是港、台和寄寓国外的华侨、外籍华裔学......
荐书:《回家记》 作者:[美国]段义孚(著) 志丞(译) 读书笔记:旻 生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理系悬挂着该系著名学者的照片,其......
华裔学者黄仁宇的这本书,曾被提名为一九八一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历史著作的候选者。现作者据英文版改写,在国内出版了中文本。该书原名......
地震释放了大地的能量,也释放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能量。 我们所有人,都在很短时间之内看到了中国社会在面临危机时集体行动的能力。......
一、文化翻译与海外文化传播 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除却马可·波罗这样的异乡人站在异国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主......
摘 要:四川剧作家徐棻的川剧《马克白夫人》改编自莎剧《麦克白》,后由美国华裔学者Liana Chen译为英语译本。本文对三个文本的故事......
...
话说十年前,亦即1998年,国内某著名学府百年校庆时,远在美国的一位华裔学者托人给该校历史系一位负责人捎话,说她是该系系友,想回母校参......
他以创新思维的全新理念表达了“特殊技能人才”对质量的卓越追求,他以理性的思考、静达的心态和求实的眼量诠释了真空玻璃产业文......
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宋词的读者,对唐圭璋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但知道李冰若的恐怕就没有几个人。1979年夏,著名华裔学者叶......
《文心雕龙·史传》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全面探讨历史叙事文体的理论论文,因此被历代文论家和史学家所重视.在近人的有关研究成果......
一、回顾rn近20年来,我国大陆学术界对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这一研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开始的.门户打开以后,海外学者,......
对话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方若教授:“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而是要看你的企业能在哪里创造价值。” 中国经济的飞速......
本期文章分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与读者分享关注中国治理改革现状和面对的具体问题的一些思考。祁凡骅、李声宇的《中国政府治理创......
2001年7月,美国旧金山北极光出版公司出版了美籍华裔学者尹集钧的新著一书,尹集钧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揭露日本侵略军在二战时期对华......
不同华裔学者面对“西方中心”(或称“欧洲中心”,Eurocentrism)的知识论时,各自采取种种不同的回应.其中试图采取“中国中心”立......
【正】自1901年以来,诺奖走过11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共有830个获奖者产生,23个组织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荣誉。其中美国以331席位列榜首......
【正】转眼2011的岁月又快过完了,年末和春节的商家热情又将集中释放于杭城。由于信息时代的讯息传播神力,现在我们对岁末年初的狂......
<正>21世纪以来,有关"汉学主义"的争论方兴未艾。其论争源头主要来自于同为批判视野下的两种观点:其一是厦门大学周宁教授从学科反......
有位华裔学者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儿童对知识的掌握和识字量远远超过美国儿童,而且学习的刻苦性也无与伦比,然而生活能力和社会适......
社会存在作为一种实际的社会生活过程,对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体验构成美国......
"文化中国"这一理念和范式最早由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海外华人提出,后来得到海内外华裔学者与知识分子的接受与认同,成为影响深远的概......
最近笔者随一个教师培训团队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美国安生文教基金会办公室见到著名华裔学者、作家朱小棣。 朱小棣先生毕业于......
引智是引进外国智力的简称。引进外国智力就是指通过国际人才交流以及其他形式,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思想、先进的技术、成功的......
《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一书是由马汉茂教授、汉雅娜女士(Christiane Hammer)、张西平教授和李雪涛博士共同编辑的一......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GCCCE)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lobal......
探讨"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自我东方主义"者们对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揭示"自我东方主义"造成了他们在文化翻译中方向的......
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出于各种原因相继赴美。赴美华裔学者,到美后失去了在中国社会中的支援系统,但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