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相关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马华人社群为维系华族教育与文化的延续性及完整性,于1953年筹办了中国海外第一所华文高校——南洋大学。在......
摘要:“二战”前,新马华人的国家认同主要是祖籍国认同,即对中国的认同;“二战”后,受制于国际形势和中国侨务政策的变化,新马华人逐渐......
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的《陆定一文集》,首篇为陆定一于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发表在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周刊》上的《......
当我们捧读着各自喜爱的书籍并从中学习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宝贵的经验时,我们不但明白了事理更丰富了智慧;当我们沉浸在一篇篇美文带来......
黄有光,澳籍华裔经济学家。祖籍广东潮州,1942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196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经济系,后赴悉尼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
2012年11月3日晚接到韩素音医生的侄儿长途电话,惊悉我们敬爱的韩素音不幸于2日在瑞士洛桑家中逝世,享年96岁。噩耗传来令我们无比悲......
一、来自生活的诗情东马砂月劳越母亲河拉让江,以它的旷达的胸怀和永恒的神秘,哺育了一批出色的诗人。在这些诗人中,吴岸是成就最......
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的讲史节目持续红火,主讲的学者也一个个成了拥有许多“粉丝”追捧的学术明星。其实,早在60多年前,就有一位著......
<正>"幽默大师"林语堂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次是发生于1929年的《子见南子》演出事件,另一次则是1955年发......
几个人在一起工作,摩擦和矛盾总是会有,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很多工作都不可能由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别人的协助,需要强......
国民党改组以后,通过青年党员们的积极宣传和组织,上海地区的青年学生们认识到参与政治运动以及与政党(特别是改组的国民党)进行联系的......
上世纪50、60年代,凌叔华、孟瑶、苏雪林等人先后南来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她们的任教、研究、交游和创作活动,一方面与其基......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东南亚华人经济发展,华人、华文各种类型、性质的高等院校陆续出现,以满足华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高等......
在英属殖民地新加坡经过林德宪制与新马合分、一步步迈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作为新马华人在新加坡自主创办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人,中国著名革命家......
<正>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南洋大学,当时也是东南亚第一所中文大学,校址"云南园"位于西部的......
1983年12月3日是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周仁同志逝世十周年。周仁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冶金学和陶瓷学方面做出了卓越......
<正>东南亚华人怎样看待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来华从商的华人如何在中国创业?针对中国官方鼓励年轻人创业的想法,曾在中国开......
南洋大学自创立到关闭,为适应主、客观环境而进行广泛的改革.使南洋大学由一间私立、仿美国学制的华文大学,逐步改变成由政府资助,......
<正>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有关离开祖籍原乡的中国移民如何在移居地的人文环境与时空脉络下重新凝聚与再建家园以及在这一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亚洲的冷战活动持续扩展。以文化和教育为特征的意识形态战成为美国在亚洲反共产主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恰在此......
<正> 陈六使(公元1897-1972年),福建厦门集美人.幼年时家境清贫,父母以务农及捕渔为业,兄弟七人,六使排行第六.1902年,他五岁时,其......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清代为太仓州镇洋县)岳王市人。出身于清寒的书香门第。六岁开始读书,启蒙......
【正】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林语堂先生在海外出版了他的力作《京华烟云》;半个世纪后,八、九十年代之交,其女林太乙女士在台......
1980年,存续不到30年的南洋大学被李光耀(1923—2015)强行关闭。现实中的南洋大学走入历史,文学再现中的南洋大学图像却绵延不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