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族志相关论文
各地方院校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是近年出现的新群体。本研究以身份理论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三重身份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教......
不同时代赋予教育民族志不同的研究主题,从而生成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着相应时代的教育研究与田野实践.传统的教育民族......
本论文以地域历史变迁作为社区研究的背景,考察了多民族地域中教育如何建构社会认同的问题。大理市是一个白、汉、回、彝等民族共......
从教育民族志的视角研究一线教师参考教学设计类文献进行二次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初中生物实验课——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利用录音、......
心理教师是学校教育中一支重要的队伍,但他们因学科归属不明、岗位职责不清、工作业绩不显、自我发展不畅等原因表现出明显的不良......
当前,我国教育民族志仍处于传统研究样态,因而有必要梳理文化的转型过程,以把握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新理解和新行动。传统文化研究赋......
从学科性质来说,中国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开放的综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人类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创......
本研究基于语言社会化范式,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考察3名教师与33名4~5岁儿童的日常言语互动,通过深描和分析与儿童羞耻感相关的事......
在《教育的社会文化土壤--基于美国费城安卓学校的教育人类学观察》一书中,作者刘谦以美国安卓学校为田野观测点,以志愿者的身份参......
质性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本土化发展教育质性研究在我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分化为教育民族志、教育现象学......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的群体都成为了教育的对象。移民和边缘群体成员的加入大大......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民族志(ethnograph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学家进入田野地点收集资料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调查技术与......
当下教育民族志作为教育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正顺时应势地发生变化。基于英国《民族志与教育》期刊所载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
教育人类学是由人类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少数民族教育......
中国当代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是在音乐民族志与教育民族志基础上的交叉综合研究。受到西方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到解释学再到现象学解释......
本研究遵循自下而上的逻辑,通过民族志呈现了一个儿童"金宝"0—3岁的家庭生活图景,意在阐释在家庭文化环境中幼儿的动作、言语学习......
"平等并不一定公平",忽视文化、社会阶层、性别等差异,仅对平等进行技术性讨论将会丧失对教育公平实质性问题的思考。教育人类学把......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恩施市茅坝小学的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设置等进行"深描",揭示了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在硬件设施......
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取向和成果呈现形式之一。此研究在解说民族志含义的基础上,对教育民族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
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者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教育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教育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另一个是作......
研究者将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直接、便捷和真实地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路径和在与被研究者互动中......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南民族大学与湖北民族学院共同主办,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承......
湘西苗族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却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只能接受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学校教育。文化的冲突(汉族主流文化和......
采用教育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对中国大陆一所高校推行英语交际教学法改革30年的历程进行了探索。着重深描了以中国单位文化为特征......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民族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族群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裕固族地区先后开展了两次......
教育人类学者涂元玲博士的新作——《村落中的本土教育》有两个主要的学术贡献:其一是拓展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其二是推进了汉......
仪式是日常生活的补充和事实上的组成部分,但却有着“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它装饰生活、拓展生活并作为一种生活功能而为个人和......
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一所内地西藏班学校的两名西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入访谈和观察,力图走进西藏散插生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