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质相关论文
受实用理性影响,有关翻译策略的争论一直是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核心。本文从概念史视角梳理了中国翻译策略话语的历时演变,包括佛经翻......
孔子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而孙犁的散文创作,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都继承了孔子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
电影《色戒》中有着大量的文饰装饰,这些装饰不仅作为电影舞美的一部分,更为推进这部充满悬疑元素的影片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
钟嵘《诗品》关于五言诗的品评标准,历来是学界颇有争议的热点,近年研究多认为其诗美理想受齐梁绮靡文风的影响有重“文”的倾向。......
初唐前期,文学上仍较多承袭南朝,文风华艳。以魏徽为代表的初唐史家在修史过程中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唐初史家对......
在回顾"白话诗"或"文学革命"的发生史时,胡适特别强调一系列个别因素的作用,其中"凯约嘉湖上一只小船的打翻",就是一个颇有意味的"......
文质作为一种范畴并提,初见《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指质地,人的本质、道德......
“衔华佩实”是刘勰指导文章作法的根本指导思想。“衔华佩实”实际上是指文与质的有机统一,它有深厚的哲学缘起和理论渊源。文与......
“绘事后素”继承了《周易》“贲”卦中朴素美的传统思想,但不拘泥于此而是进行了重大发展。文质关系应当相互融合、和谐统一,达到“......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基础范畴。文质对举始于儒家又不限于儒家。除孔子最早提出“文质彬彬”这一经典性命题即儒家的文质论......
分析了古代文艺思想中"文"与"质"到艺术设计领域"文"与"质"的理论研究变化过程,通过艺术设计中的紫砂茶具设计为切入点,结合紫砂茶具设计的......
"绘事后素"是《论语·八佾》篇中孔子答子夏问诗的一个类比。孔子用在素白的底子上加以色彩的绘画方法来寓意礼是建立在"仁"这种质......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
汉人赋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批评,而汉代赋论内涵的“诗人之赋”与“词人之赋”以及“讽”与“劝”的矛盾与冲突,......
详细阐述道安最具代表性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主张,并对道安身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出了分析,同时基于对其所处历史大环境的分析......
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先秦儒家继承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并加以损益,提出了复礼的社会价值理想。与此同时,儒家中和的思想观念开始以......
在时局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思潮集中爆发,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
韩非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其思想和学说之总结的《韩非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其政治学说与主张,亦以"潜文本"的形式表......
孔子的文艺思想通过其对理想人格的思考体现出来,而理想人格又在礼乐和仁的辩证关系中被规定。外在的礼乐文化与内在的心灵相互支......
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呈现出多层面性。从翻译主体来看,译经者主要是外来僧人或者久住中国的外籍后裔,汉地僧人或居士参加很少,......
本文认为韩愈的“文道”观与孔、荀等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文道”现实质上是相去甚远的,因此不能将韩愈“文为贯道之器”的创作宗旨......
孔子的美学思想朴实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美善关系问题上,体现在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上。孔子追求尽善尽美是儒家美学思想......
陈寿的《三国志》文笔简练,叙事严谨,但因失于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泣,其目的在于拾遗补阙,并弥补其文采不足。汉以前文史不分,魏晋......
网络广告的飞速发展,基于受众对弹跳式广告的强迫武、诱导性反感与日俱增的焦虑与反思,本文从文化层面,以“中和”为思想原则和方法论......
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分析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形与神、一与万、情与理、文与质和通与变等辩证方面,指出其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