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形象相关论文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简称IWP)是久负盛名的全球性作家交流项目。中美建交之后中国大陆作家开始通......
民国时期,国人自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与春天,各大书局与出版机构根据民国政府不断出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纷纷开展......
本文期于对《新华日报》中的涉美报道进行研究,研究时间限定在《新华日报》(重庆版)所发行的1938—1947年之间。在此大的研究主题......
[摘 要]演美苏双方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原子能与核武器宣传就成为超级大国冷战政治的中心内容。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庞大的原子信息项......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战略对抗、言和建交、合作竞争三个阶段.作为时代的晴雨表,中国大陆电影对美国形象的建构顺势......
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自1949以来的隔绝状态.旅美游记不仅记录了中国作家认识美国的心路历程,而且为中国人了......
摘 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强大,大批的华人涌向美国发展。因而催生了不少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作家的优秀作品。美国形......
进入全球化时代,新闻已迈向国际化,由各国媒体所共享。但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存在很多差异,“全球化”新闻在不同国家往往有......
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序言》中,主要讲述了严歌苓汉语写作的研究现状以及廓清了本文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范围及含义。第一章分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旅行及写作再度勃兴,许多作家以各种形式出国旅行,留下了大量的游记作品。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台湾赴美的华人作家是美国华文文学的重要创作群体,他们以其自身的多重迁徙经历(大陆--台湾--美国)为创作背......
土生华裔美国作家是指在美国出生和成长,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籍作家,大多为旅美华人(即从美国境外移民、定居美国的第一代华人)在美国孕......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关注新时期以来剧作家们对美国这个“他者”形象的想象和建构,并对译介到中国的当代美国话剧进行归类......
作者简介:李文(1993-),女,汉族,河北秦皇岛市人,新闻学本科在读,河北大学,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摘要: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声望是国家传播......
摘要:严歌苓作为最成功的“新移民作家”之一,其新移民小说中包括了众多本原化的美国形象,其中有孤独的边缘人,冰冷无情的异化者,以及理......
郭省的个人形象很是不佳,但是比英国一位瘫痪科学家霍金好歹要强一些。残疾人也是可以办大事的,美国的小儿麻痹症残疾人罗斯福还当总......
华裔作家以其独特的双重身份往往在作品中不仅书写中国,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构建异国的形象。美籍华裔黎锦扬在《花鼓歌》中以其自......
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语用身份论为理论框架,从澳媒建构的美国身份类型、使用的话......
【摘 要】美国资本主义“天堂”里的生活情景给中国民众带来了遐想,并成为一些人的追求。然而,这对于一位新闻从业素养极高的新闻工......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
《胡适留学日记》和《吴宓日记》(1917-1924)是20世纪早期旅美留学生日记的两类典型代表。前者建构了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形象,后......
美国政府每年都会赞助二百多个对外交流和培训项目,这些项目为塑造美国形象,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做出了很多贡献.国际访问者领导项......
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美国叙事,有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主人公从1990年代初期奋不顾身地到美国去寻梦,到2008年以来集体......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
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可以略分为正面、负面、“异”/原汁原味的“他者”......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为美国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迄今为止,谭恩美已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受到了评......
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今天,作为与中国关系最复杂的邻国,同时也是美国在东亚地区最大的同盟国,日本如何处理日美关系,如何看待美国......
本课题以新浪微博作为研究平台,对微博信息、信息传播主体以及微博网民的舆情态度等进行考察,阐述我国目前整体舆论生态的质量,并......
林乐知主办的《万国公报》中有大量世界各国时事报道,在这些时事报道中,“大美栏目”下有关美国的报道,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且连续......
胡适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历时约7年,其留学日记中涉及他对美国宗教、民俗和政治生活的印象与批评。以1914年为界,分析认为胡适前期日......
2005年,随着美剧《Prison Break》(《越狱》)在中国互联网上热播,炒热了大量美剧论坛,相关跟帖、评论、报道日益升温,美剧的传播日......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的文学作品深具历史感,《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聂华苓 移居美国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们真切地反映了......
北美华裔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以自身特有的华裔美国人的双重的他者身份,根据自身切实的观察体验,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构建了他......
华为起诉美国政府一事,受到了许多网民的关注。并且在新浪微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微博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在社会生活中发......
1905年,中美双方互派使团访问,双方都留下了旅行记述,透过这些记述,可以窥见双方相遇前后彼此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评判、文化误解......
《东风·西风》和《龙子》分别是赛珍珠早期和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两部作品相差十多年,其中的美国形象却惊人的相似,它们最大的......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
台湾作家白先勇在赴美后创作了一系列“纽约客”题材的短篇小说,从“他者”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美华移民及美国形象进行书写,表现了......
由于韩美关系的特殊性,美国在韩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韩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也相应地在不断变换的多重语境下历经......
新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作者电影的代表,导演们利用影片揭露和抨击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从而进入对现行秩序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过程,......
1935年至1946年,毛泽东关于美国的话语言说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矛盾,毛泽东改变过去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20世纪80年代大陆留美学生笔下的美国,是一代青年带着历史阴影的"负重"心理与试图寻找新的梦想的"超越"心境下的创作,总体上表现出......
从中国人的美国观这一视角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美国及美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这短短的大约15年间,美......
中美两国在国际格局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两国国家关系的变化,彼此间媒体对对方的报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影响着本国国......
美国文学具有建构民族特性和国家形象的传统,而“美国信念”则是美国特性的核心因素。早期文学创作把基督教观念引入民族特性的建......
<正> 30年来,大众话语[1]中有关美国形象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 折射出中美关系的起伏,但这是否只是反应中国公共话语[2]中有 关美国......
《开往中国的慢船》作为村上春树早期短篇小说,因为其中明显涉及中国因素,故被一些论者认为是与中国关系很深的一部作品。但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