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六逸相关论文
谢六逸是中国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翻译家、新闻教育家,多重身份的叠加使得其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丰富性与包容性。文章打破......
鲁迅文章、书信、日记涉及的十三位贵州历史人物,大多经历复杂,与鲁迅友善、隙罅的原因、背景也各不相同,有些纯粹就是误会。由于......
摘要:谢六逸先生出于对时代新闻乱象的忧思及对未来新闻业的良好愿景,首倡在国内大中小学开展新闻教育,希图通过新闻的普及和专业教育......
《文坛逸话》是谢六逸1928年出版的一组关于海外文学家逸闻趣事的短文集。作为书话之一种,《文坛逸话》汲取传统文学、民间文学的......
谢六逸(1898-1945)是著名的新闻教育家,还是一位新闻学者、报人,对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已往研究较为关注其编辑思......
《茶话集》,谢六逸著,散文集,13.1厘米×18.8厘米开本,平装,1931年10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初版,为“新中国文艺丛书”之一。谢六逸(189......
在中国文化史上,王任叔是笔名最多的一个人,据统计,鲁迅一生用过笔名共一百三十六个左右,而王任叔用过的笔名在一百七十二个以上,......
《初中本国史》是陈旭麓最早的著作,1942年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该书是陈旭麓在大夏大学就读期间兼职担任文通书局编辑时编纂而成,......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谢六逸于1937年底回到故乡贵阳后,在大夏大学、贵阳......
2021年第1期,本刊开设了“谢六逸新闻教育思想研究”专栏。谢六逸先生在文学、新闻、翻译、出版等诸多领域皆有重要的建树,他丰富的......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谢六逸虽以新闻学家名世,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外国文学翻译家、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20世纪二三十......
谢六逸是贵州近代著名的新闻学家、编辑学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办编辑了很多进步文艺刊物,并在贵......
谢六逸(1898-1945)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而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编辑和理论建树颇丰的新闻出版学家.......
谢六逸在1941年10月10日至1944年7月16日主持《文讯》月刊编辑工作。“坚持抗战、团结合作、繁荣学术和文艺”是《文讯》月刊的办......
新闻学发展到现存越来越专业化。但在其起步时.新闻受文学的影响颇大。自中国报纸诞生之日起.古典义学就影响着中国报纸的文体。“19......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37年底,谢六逸回到贵阳,1945年于贵阳病逝。在贵......
潜在课程是现代课程论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谢六逸先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历来重视潜在课程教育并提出了“新闻即社会教......
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教育家谢六逸在1929年至1938年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一任系主任的九年间,秉持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谢六逸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培养民众的媒介素养,使其认识媒介及其从业者、新闻和新闻事业,以期能够理性地辨认新闻信息......
我国的"神话学"研究,萌于清末民初,源于西方和日本神话学,得力于留学归国人员的构建。在其学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谢六逸是一位作出......
谢六逸在系列日本文学史中译介狂言时,一方面有选择地参考了日本人所著文学史对狂言的描述,一方面也借鉴了周作人的翻译。尽管他与......
现代作家、翻译家、学者谢六逸的文学活动深受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的影响。谢六逸在系统介绍日本文学的著述中反复谈到夏目漱石,......
谢六逸新闻理念涉及他对新闻学本体理论方面的论述,以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价值最为重要。在谢六逸眼中,除共同兴趣外,新闻的重要......
谢六逸媒介批评方面少有论述。谢六逸在新闻报道内容、记者素养和道德、报纸版面编排与广告等方面的批评体现出他的媒介批评思想。......
谢六逸认为大力开展新闻教育、培养新闻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是改变我国新闻事业落后现状的主要途径。他强调新闻专业人才要有科学、......
《贵州儿童文学史》是作者马筑生在刻苦踏实收集材料,认真分析研究多年以后的学术产物。它的成书向人们证实:文学史对于后人的创作......
抗战时期,大批文化名人集中到西南地区。谢六逸回到贵阳投身办报、教学等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对贵州省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六逸除了广为人知的新闻学开拓功绩外,还在文学创作、外国文学译介、文学理论、儿童文学、神话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从谢氏早期......
2019年适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系)正式成立90周年。但追根溯源,复旦新闻教育在1924年已经起步,1925年即以"新闻系"名义公开招生。本......
早在20世纪20年代,志贺直哉的作品就被陆续译介至中国,其自然简练、化凡庸为神奇的创作特色,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