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丝》相关论文
1923-1925年间,发生在创造社成员和文学研究会、《语丝》群体之间的"国民文学"论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建设现代国家、塑造现代国民......
1924年底,《语丝》与《现代评论》先后创刊,编辑部均设于北京大学一院.二刊同人由北京大学两个教授群体组成:《语丝》成员多为本土......
藏书者似都喜置初版本,只是以常备书而言,觉得修订本更具实用价值。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十八卷本新版《鲁迅全集》时,王世家......
梁启超对“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将“新民”的启蒙思想引入文学,开“国民性”主题之先河,“五四”新文学中,鲁迅继承了梁启超的思想......
1996年梅志在《胡风传》中谈到胡风1927年3月离开家乡蕲春县到省会武汉省立第二女子中学任教的经历,称:“当时武汉的革命群众热情十......
搜辑、考证作家佚文,个人的直觉和大胆的假设是重要的,但关键是要有证据。直接证据、大量的旁证都要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令人信......
旧时没有作协、文联之类的专门机关,也没有笔会、年会之类的聚集机会。聚餐会便是文人邀聚的一大形式,又吃又谈,促进友谊,交流信息......
鲁迅与梁实秋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了一场中国文史上罕见的战辞激烈、战文繁密、战时长久的论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鲁梁双方人生际......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1924年11月发表于《语丝》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这篇东西,是1924年10月28......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略谈香港》的注〔15〕原文如下:陈大悲(1887—1944)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剧......
1918年《新青年》开辟“随感录”专栏,标志着现代杂文雏形的诞生。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杂感录27篇,收入杂文集《热风》(1918—192......
关于《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附记的位置湖北/遥原《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最初发表时,曾对文中说雷峰塔又叫作保椒......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社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先结社而后出刊物,一种是先有刊物而后自然形成社团。(1)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社......
鲁迅的散文诗《立论》,写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载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三日的《语丝》周刊第三十五期,副题是《野草之十七》。现选
......
序《新文学散札》流沙河为《〈围城〉汇校本》吃官司,明德先生冤哉枉也,友人皆知。为中国现代小说名著出汇校本,是他的大发明。这有必......
《新青年》“五四”时期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月刊。初期进行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月革命后,在反......
(一) 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用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是一篇优美的、战斗的散文诗。此文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废名所作长篇小说《桥》,版本甚多。从初稿写出到陆续刊发再到结集梓行,其版本几经流变,且多有差异。在废名的所有作品中,《桥》可......
“幽默”是个外来语,它来源于英语Humour的音译,译名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台湾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的解......
上个世纪20年代,我的父亲徐寿征辗转在几家卷烟企业打工。他只上过两年私塾,略有点文化,即爱上收藏“烟画”。“烟画”就是过去香......
五十年代,我在中文系学习时,曾留有夏衍同志是“太阳社”成员的印象。一九七八年第2期《战地》刊夏衍同志《忆阿英同志》一文,作......
1921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由于财政困难经费支绌,曾把由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十五万斤清内阁大库档案,装成八千麻袋,当作废纸卖给同懋增......
王实味是1937年底到延安的。到延安以前,他已出版和发表了100余万字的著译。这些著译,对于了解王实味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是十分重......
“修面刮胡子”,指的是编辑加工。这是刘金先生在《编辑旧事琐忆》一文中提到的比喻。刘金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作风严谨、经验丰......
现代女作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陆晶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3月13日凌晨二时在上海大华医院不幸逝......
前记:这里发表的是拙著《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初稿中周作人于1927年12月4日及1933年3月4日写给江绍原的两封信及我们所作笺注。......
胡适之于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三进三出:1917年从美国留学回国任北大教授,1926年离北大到上海(曾任光华大学教授,中国公学校长);1931......
鲁迅有个姨表兄弟,名叫阮久荪,原在山西做幕友,后得了精神病,总疑心周围的人要谋害他,惶惶不安就到北京来躲避。鲁迅当时住绍兴会......
潘汉年以从事中共的秘密工作著名,但是,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人。关于前者,史学界研究已多;关于后者,史学界也已开始研究,不过,留......
一、专著古音系研究1935年北大出版社出版民间文艺讲话1935年北大讲稿·未出版汉字声韵学1935年铺大讲稿·未出版戴东原年谱(未完)......
《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刊于1月26日《语丝》周刊第11期。《鲁迅日记》记载,1924年12月30日,北京连续下了两天的大雪:“雨雪。…......
一梁遇春小品文处女作《讲演》1926年11月19日写毕于北京大学西斋。同年12月4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一百零八期“闲话集成第十五......
在《谈虎集·后记》里,周作人自言“:民国十年以前我还是很幼稚,颇多理想的,乐观的话,但是后来逐渐明白,却也用了不少的代价,《寻......
《京报副刊》“刊中刊”现象是五卅惨案后出现在北京报纸副刊界的新的文化现象,孙伏园在整合报纸媒介和大专院校、进步团体的基础上......
一、《语丝》《京报副刊》时期的斗士废名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杂感式散文,颇有鲁迅式的斗士风格。1925年10月26日,北京5万人集会游......
民国十三年十月,1924年11月5日下午4时,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仓皇地离开了他的皇帝宝座,奔往日本使馆......
孙伏园在《鲁迅日记》中的出现频率,是从1919年起迅速提高的。从编辑《国民公报》副刊和《晨报副刊》到创办《语丝》和主编《京报......
文学文体的演变犹如社会历史进程之变迁,虽有转型与激荡,但总体来看,既不可能断崖式崩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基本呈现互为关联......
在1929年8月28日南云楼聚会中,当着郁达夫、李小峰、矛尘(川岛)等人的面,林语堂、鲁迅竟相互直斥,虽有郁达夫从中调解,但昔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