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相关论文
晚清对于中国女性解放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变革首先发生在公共话语领域,中国传统女性从“隐匿”到“现身”,而近代报刊作为一种外......
人际之间的交往自古就依托特定的媒介展开,通过对“书信”这一媒介的考察,可以窥见古人之间交往的关系样式。因为报章媒介的出现,......
戊戌变法时期 (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至 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 )的三年时间 ,严复正在天津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校长 ) ,对他来......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息,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35-04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
笔者在梳理胡适与钱玄同关系的过程中发现,1994年黄山书社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收入钱玄同致胡适书信、明信片58通,这当中......
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以独特的小说话语,建构了19世纪西方现代思想意识和世界观念秩序。首先将哈氏小说译入中国的是晚清驻英参赞曾......
早在十八、九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知识分子力量,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独立知识分子传统,换言之,从传统的读书人到......
大海同志:您来稿中指出,新中国前30年传统新闻理论已同现实之间出现了“错位”,“解决今天的问题不能依赖过时了的、意识形态色彩......
新媒体时代还需不需要仪式感?还需不需要"上线"时向公众作一场郑重宣示?在新媒体崛起并井喷式发展的今天,承载着表达传媒身世、宗......
岭南名士梁启超一生多“变”:报刊主笔、民国高官、清华导师。生逢大变动的时代,他却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他所遭遇的全部荣辱、毁......
《译书汇编》是清末时期由中国人在日本编辑发行的,专门翻译连载政法类日文书籍的定期刊物。由于这种专业性强的日书汉译是20世纪......
近代以来,无数报馆、书馆、印刷所,都在四马路一带扎堆。四马路,总长不到三里,但它是奇迹,我国近代文化产业,就在这里兴起。 1872年,英......
《自序》“到N进k学堂”的注释说:“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后一句不确。首先,从有关记叙看,“k学堂”应该是指矿路学堂......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成为我国十......
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梁启超语),其在近现代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诸多......
《时务报》是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份刊物,对“维新变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清末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刊物。《......
近年来,全球报业竞争激烈,同城报业竞争更是进入白刃化。但是在澳门,任何媒体都难以撼动《澳门日报》的强悍地位。笔者曾在澳门几......
其实,晚清时代远不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但其专制功能的衰退,却为知识分子形成“文人论政”的“独立的精神”创造了社会条件。这种独......
我们研究湖南新闻史虽然才两年多,但颇有收获,尤其在抢救史料方面。有的同志从中得出一句话:“要象挖金子那样去挖掘历史资料”。......
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均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中,传播媒介长期滞后......
世界新闻发展史告诉我们,改革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改革运动往往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而新闻事......
清末政论报人的组织离合受到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门户意识、省界意识等颇具传统内涵的政治文化因素成为政论报......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创办于1904年,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
汪康年出生在一个中国遭遇剧变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作为近代新式民间报人,他为中国近代报刊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一引言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之乱,清政府面对列强的侵凌,一方面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另一方面......
摘 要: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集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者于一身。梁启超的新闻思想随着其政治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评论风格也相应......
清末,报纸这一近代媒介随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知识分子们利用报纸议论国家大事,纵谈时事利弊和中外机宜,希冀以此影响国家当权者,干预时政......
《时务报》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的政论性报刊,同时又是一份以译报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其中“英文报译”栏目在外文报译中占有......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发起创办,是甲午战后戊戌变法前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重要舆论阵地。它以选译的外文新闻......
时务报是维新变法时期影响力极大的一份国人自主创办的报刊,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职业敏锐性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
在清末中国的报坛上,《时务报》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的定位、它所开创的时务文体以及它的发行模式都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
《时务报》与公共领域的建构公共领域的概念源自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英、法......
《时务报》是由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在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前一直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阵地.维新知识......
一、王国维生平简介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1877年生于浙江海宁.1898年,他来到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并利用......
《时务报》作为维新报刊的灵魂,得到了地方大员和民间力量的多方支持,其发行系统深入到边远地区,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全国性大报.通......
【摘要】光绪二十一年(1895),梁启超到北京参加会试。考试之前,他与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落第后又一起组织强学会,这成为他参与政治活动的......
光绪皇帝为了缩小被攻击的目标,有意让康有为出京,去主持《时务报》,这却是康有为没有想到的。因为,留在京城,操控变法,才是他最想做的。......
<正>在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物是很难忘记的,他就是梁启超.他以凌厉而流畅的文笔,批判专制制度,介绍西方政治学说,......
中国历史上 ,社会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在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时期完成的近代舆论转型中 ,被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起......
《时务报》创刊,张之洞出资出力,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在"救亡图存"的面前,张之洞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
一麦孟华(1874—1915)字孺博,号蜕庵,笔名曼殊、先忧子、伤心人等。广东顺德人。1891年人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为草堂十大弟子之一......
通过对《时务报》的文本细读,梳理与报馆所关联的政治派系,详细分析了该报在维新变法的宣传过程中,几派势力的不同影响.以张之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