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论相关论文
道德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而其所关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还是来源于现实的伦理生活,以现实的伦理生活为基础。《易传》是人......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
张栻对《四书》思想资料非常重视,《四书》是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的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学术依托,其本体论、人性论、义利观、理欲观、道......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的哲人,认为人的善性具有先天性、普遍性和可变性。因此,为了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他还提出了......
孟子作为我国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建立了一套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内求外修”为特征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学说的显著特色之一.儒家学说对道德修养的目的、要领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都提出了一些比较深刻的见解,形......
朱熹从理气一体的本体论出发,将宇宙界和人生界彻底打通,在确立'存天理,灭人欲'道德教育目标的同时,设计了一套完备、慎密......
王坦之在道德立论上,重视儒家“尊尊亲亲”的原则;在道德实践上,推重“陶铸群生”和“敬修至德”,主张通过“各顺其方”和“玄同彼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主体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已形成。在众多学术派别中,儒道两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产生了如孔子、孟......
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从我国道教理论中的宇宙观、“为我”之学以及它的道德修养论这三个侧面,对中国道教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形成、发展......
“修、悟并重”是顾完成德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实学”思潮的理论源起,主张以程朱理学调和陆王心学.强调“修”与“悟”二者相辅相成、......
道德哲学是《中庸》思想的核心维度。我们认为,《中庸》的道德哲学大体可归为三个部分:道德本体论、道德修养论、道德境界论。道德......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是思孟学派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献,这一文献的出土为研究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丰富的伦理意蕴......
先秦时期儒家有三个代表人物———孔、孟、荀 ,他们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其后我国传统道德修养论的基调 ,但由于他们三人分处春秋战......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奉"天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依此来伸张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
"理心之争"是宋代以来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道学问",一个"尊......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道德修养论深深打上了两宋理学烙印 ,集中表现于“存天理 ,灭人欲”的系统论述。对于朱熹的“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