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相关论文
先秦诸侯国君“好音”成为风尚,促进了“郑卫之音”的风靡.中国古代音乐学史上,“声”“音”“乐”是有着不同意义内涵的一组概念,......
77年9月,中国的考古事业揭开重大新篇章——在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附近,发现后来著称于世的曾侯乙墓。 该墓椁室可分为东、中、西......
一般论者都以《新台》为讽刺诗,主题为卫国人刺卫宣公的荒淫腐化。本文认为《新台》并非是道德讽刺诗,而是一种有关婚俗的喜歌。并对......
摘要孔子“乐则韶舞”的音乐审美标准,时至战国已不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更不符合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提出,......
摘要生活在“礼崩乐坏”的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孔子,认为文、礼教,虽可使人知书达理,然若不以乐教修内,仍不能视为一个有完善修养之......
摘要:先秦时期是一个思想百家争鸣的年代,那时候的一些思想家认为音乐和人格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他们对音乐心理学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思......
摘要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儒家思想的三大范畴“仁”“礼”“和”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其音......
摘要 春秋战国,中国民间乐舞艺术发展首次出现高峰,尤以战国时代民间乐舞异常繁盛,出现用于交换的商业性乐舞产品及“郑女、郑姬”这......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阮籍的论著主要有《乐论》《通易论》《大人先......
雅与俗是一个对立的范畴,是贯穿在音乐以及一切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对立、相互依托、相互统一、相互融汇,二者不可缺一的一......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的近十年的研究,涉及了人物,著作,审美范畴,等等方面,这些研究有前人涉及到的,又有因新史料的出现而重新审......
《乐记》关于“感于物”“形于声”“变成方谓之音”“声成文谓之音”的表述,阐明了周乐的声、音、乐的形成机制。按照这一机制,可......
班固《汉书·礼乐志》所涉及的音乐批评思想较为丰富。首先是对汉代及之前制乐历史的评价,除了对衰乱之世不德政治及其音乐的批判,......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一生酷爱音乐,故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
本文就春秋战国时兴起的郑卫之音这一课题进行探讨。主要对其音乐本体进行研究。从郑卫之音的涵义、音乐特色、以及兴盛与衰亡三个......
本文对郑卫之音的兴盛、衰微以及影响分别做了论述,并总结出郑卫之音对我国整个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先秦至秦汉时期,源自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声”,与能歌善舞的赵地女子群体“赵女”,是民间乐舞文化的两大景观。它们受到正统价值观......
汉画像乐舞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存,但是历代实史书未将其记载,是什么原因?笔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释,推论出"史不载郑卫......
师涓,春秋卫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他所处的年代,是一个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年代;也是在这时期,雅乐衰败,以郑卫之音为俗乐兴起。......
张载作为宋代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建立理学思想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探讨了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他所说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
"郑卫之音"一向被评为过度、无节制的音乐。虽然统治阶级持续不断的猛烈批判,但未能阻断"郑卫之音"在社会上的传播,因此形成了一个怪现......
自孔子讲"郑声淫"及《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的论断出现,郑卫之音就遭受到猛烈的抨击。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关于以"淫"定性......
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确有反对"郑卫之音"之论。在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郑卫之音"就是淫荡的音乐和文学作......
当前,国内研究者对于“亡国之音”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某一类“亡国之音”形成的多重因素,且多数研究都较为完善。本文另辟蹊径,将古......
《乐记》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系统、完善的音乐美学著作。郭沫若先生认为作者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如果是这样,《乐记》的成书年......
在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人儒者对于"郑卫之音"的评断褒贬不一。孔子对"郑卫之音"的看法一直以来更是备受争......
春秋时兴起的民间音乐,以郑、卫地域的民歌为代表,史称“郑卫之音”。它是在夏商祭祀乐舞和宴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夏商萌芽......
国音乐史上,“郑卫之音”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几千年来,关于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如何界定“郑卫之音”,如何放在当时、当下的历史情况中进......
本文首先对“郑卫之音”的原始含义进行梳理和界定,并把视词体为“郑卫之音”的宋人做了分类:一类是理学家;一类是词人群。同时分......
本文从音乐美学视角来审视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之音"的进步意义,从音乐内容、音乐的本质和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待"郑卫之音"的历史音......
《铜雀伎》是孙颖老师创作编导的大型中国古典舞舞剧。孙颖老师通过这部舞剧的编创让汉唐之美与现代舞剧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
中国历史上,"乐"概念至少发生过三次变易,一是西周"礼乐"之"乐"变殷商及其以前的图腾之"乐"、二是汉代"五声八音总名"之"乐"变西周......
<正> “郑卫之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历来都成为一个争讼不已的焦点。这一命题最早出现于《论语》《阳货》篇中,所......
“郑卫之音”不仅是一个音乐现象,更是《诗经》研究中颇具争议的一个文学问题。“郑卫之音”产生以后,逐渐受到后世的批评,在这些......
近年,郑卫周边地区发掘出土的青铜乐器作为金石之声,从构成上将自身和“郑卫之音”划清了界线。同时,从文献资料分析看,东周时期郑......
《乐记》"郑卫之音",不仅仅指郑地、卫地的音乐。它们合成一词,是"溺志的民间俗乐"的统称,与"古乐"对立。桑间、濮上各指两段不同......
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郑卫之音”:首先从政治历史地理的层面考察“郑卫之音”的原初指涉,关键是考察商、周王朝更替与商、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