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相关论文
魔幻现实主义在香港的传播和影响研究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和“现代主义在香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整理有关史料的基......
香港文学始终与香港同胞国家意识与身份认同建构密切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香港与内地间的抗战时期文化统一战线与左翼“南来作......
20世纪50至60年代,香港特殊的文化生态导致南来作家需要直面文艺追求和通俗性之间所呈现的不平衡关系.在这种矛盾状态的影响下,作......
本论文以2000年以来的香港中短篇小说杂志《字花》和《香港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形象学、区域文学研究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
刘以鬯可谓是香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十年代末南下香港后,他根植于香港本土,为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许多实绩:在做报......
书的腰封写着:“大师的‘吃货哲学’。”我并不认同这句话。叶灵凤算不得大师,他写的文章若冠之以哲学,也是过于超拔了的。他是小文人......
俗话说老天有眼,但我总觉得老天有时也会无眼,或者是有眼无珠。否则,徐重庆兄这么好的一位以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事业的......
香港人自进入"回归过渡期"以来便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危机。反映到小说领域,不少作家试图表达香港人的焦虑、恐慌和无助感,并在"九七"......
香港文学的前途彦火香港文学的前途是光明、还是黯淡的,一直是关心香港文学的人士所争持的焦点。过去一段漫长的日子,香港文学的道路......
1952年,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出版了一部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在该书“序言”里,他写道:“我是个看不见的人。不,我并非那些在爱伦......
金石堂书店2010年度评选揭晓 金石堂书店揭晓2010年出版界票选出的两位“年度出版风云人物”及10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
徐訏(原名徐传琮,字伯(讠于))1950年由沪抵港,是一位“南来作家”。但他一住三十年,直至1980年不幸病逝,成了不折不扣的香港作家。......
洪安瑞教授(Andrea Riemenschnitter),瑞士苏黎世大学现当代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亚洲与东方学院副院长。洪安瑞教授学术视野广泛,著......
香港文学在“回归过渡期”试图运用其“混杂性”的文化身份,建构起既不受中国话语力量支配,也不被英国殖民统治胁迫的具有自身主体......
近年来,尽管大陆学者对于香港文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对香港文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忽略与漠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香港文学研究的潜......
该论文准备分成四个部分对这命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首先是厘清"美元文化"与《周报》的关系,并清楚地梳理出《周报》的发展历程.第......
本课题以李碧华中长篇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精神塑造文本,文本重塑城市精神”为中心命题,以香港城市精神为指归,在中国......
李碧华是香港文学版图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随笔等多个文学领域,拥有庞大的读者群。然而,她很长一段时......
受传统学术观念的影响,大陆学界对香港文学的关注一度带有较为明显的泛政治化色彩,因政治历史的原因而忽视、淡化对香港文学的研究,由......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刘以鬯是第一个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自觉地将继承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和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进行创造性......
著名文史专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季镇淮1997年因病逝世以后,范泉非常悲痛,特地撰写了一篇纪念他的长文《季镇淮与(中国近代文学大系〉》......
选集系列展现了香港文学的成熟之路,见证着香港文学的演变过程,它从作家的构成、文本的想象、叙述的方式、视野的整合等方面拓展着......
陶然主编的《香港文学》选集系列,从宏观的层面而言,是对于一个地区文学创作与编辑状态的原生态“留影”;而从微观的层面而言,则类......
舒巷城是香港本土作家,其描绘了香港下层社会的生活,真实地展现了下层生活现状,同时也从中找出了下层人群中人性的善,这二者构成了......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
文学的现代性需要文学自身主体性建设,即要使现代文学在吸收现代化进程成果之上不断与传统相呼应来进行自身力量的建设.这点在大陆......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他者”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词。总而......
2000年5月对日一27日,经香港企业家戴保清先生的特别邀请和安排,《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一行5人组成记者采访团赴香港进行了为期7......
对澳门文学可分成两类作一分析.一、澳门华人文学澳门作者黄晓峰在其《澳门世纪末的文学幻想》中这样评论澳门文学:“澳门这个地方......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描述,充满了战争、血腥、残忍等词汇,充满对日本帝国的反感与恐惧.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区对......
《穷巷》是侣伦的代表作,也是香港文学的代表作。本文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矛盾犬牙交错,情节婉曲多姿,高潮迭起......
目前对于香港回归后的本土文学研究尚少,尤其是针对“本土性”这个特征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有关香港文学的研究都以南来作家群为......
2002年5月28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广州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风靡一时的女作家张爱玲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先是张爱玲的旧相识柯灵在《香港文学》1985年......
1970~80年代,香港散文作家的职志由文化播种者变为文化探索者.随着文化工业的兴旺及文化批判的持续,香港当代散文形成了具有本土特......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2000年展开“香港报章文艺副刊电子化计划”,收录了23种香港报章文艺副刊逾17万项数据。文章简述近年报章文艺副......
对文学研究者来说,文学活动数据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原始素材,但搜集起来却十分繁琐。一直以来,图书信息界对这种信息需求未有充分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香港青少年写作已成为香港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韩丽珠、谢晓虹、袁兆昌、麦树坚、邹文律等是其中的佼佼......
舒巷城(1921—1999)是香港重要的本土作家,其小说成就备受肯定。评论界普遍认为舒巷城的长篇小说《太阳下山了》是了解20世纪中期香港......
“古远清是谁?有人说他古怪,是书痴,是老农,是独行侠,是长青树。他跨海扬戈,旁若无人;他衣着潦草,狂巧天真;他清远古韵,激情似酒。绵绵秋雨打......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
2009年4月16日,张爱玲遗作《小团圆》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其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解释了一些相关疑问。 2009年7月1日-9月30日......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and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t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