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_la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目前的教育发展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历程,而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质的物理教改必然是首当其冲.因此,利用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课的内容,也适用于物理教学课改的要求.
  一名物理尖子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而大部分初中生因为年龄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对于抽象的概念、规律,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学习方法难以真正掌握,即使在理论上弄懂了,但对内在的本质内容其实不一定理解,难以运用,有可能失去兴趣,出现学习上的障碍.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更应该遵循教育部的(试行)通知,不能让一个学生在物理知识运用方面掉队,特别是对学习物理有障碍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中学会找到问题的答案,经过思维,找到结论.在看不懂的地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对初二学生,物理是启蒙课,是基础学习阶段,因此更要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字的能力,从中归纳出概念和规律
  现在物理教学还主要是文字教学,在文字中找到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灵魂,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依据.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不能理解它们的真正内涵,通过阅读可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如对力的概念阅读.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首先带着学生阅读两遍这个概念,然后带着问题分析阅读:(1)力是不是一个新的物理量?(2)要发生力的作用至少几个物体?(3)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4)而这两个物体怎么区分?即出现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的新名词;(5)物体的相互作用通过哪几个词表示出来?(6)力是谁先给谁的?还是同时发生的?(7)提出力是什么?看得见摸得着吗?最后要求学生归纳.由于力的概念不好理解,教师参与归纳小结.
  又如对热值的阅读.1 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量(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材料的燃料热值.学生自觉地在阅读中提出了问题:(1)这个新物理量用什么符号表示?单位是什么?物理意义是什么?(2)这个概念里有三个物理量即质量、放出的热量、热值;(3)几个重点词语:燃料、完全燃烧、能的转化.这是学生阅读提出的也是通过一年培养出的习惯,而这个概念,还不止这些重点内容,教师带着学生再阅读;(4)如果质量不是1 kg怎么办?(5)哪些物质是燃料?(6)完全燃烧,这是不是理想状态?(7)现实生活中是完全燃烧吗?(8)如不能完全燃烧对人类有何危害?(9)采取什么措施减少这种危害?(10)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被人们全部利用了吗?(11)有效利用了多少?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再阅读课本,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小结得到规律.
  2培养学生阅读图的能力,从图中总结出概念和规律
  初二物理课改教材特色是图文并茂,学生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现象,感到亲切.因此,从图中阅读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对密度的理解,让学生认真阅读教学图,提出问题:(1)1 L水和1 L煤油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量筒中,为什么质量不等?(2)体积相同的铜锭和铝锭质量为什么不相等?(3)木块和铁块质量一样,为什么木块的体积大?(4)水、酒精、木块、铁块这些物质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内在联系吗?(5)如果一木块锯掉一部分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密度是初二的重点及难点,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它表示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或者说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物质体积不同的一种性质.某种物质的密度既不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也不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3培养学生对图、文、实物相结合的阅读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了物理研究的主要对象.而现代的中学生缺少实际生活能力,独生子女居多,衣服脏了父母代洗,这样给他们学习物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讲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拿着一件脏衣服和一个蔫苹果,问学生:这是你们想要的衣服和想吃的苹果吗?学生回答:不是.问学生如何把脏衣服洗净并使里面的水分尽快蒸发?阅读教学的图,采取什么措施?总结出几条规律.再拿出蔫苹果,这是同学不想吃的,怎样减慢苹果里面水分的蒸发?再总结出规律.最后得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与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有关.
  4培养学生认真阅读习题的习惯和把隐性知识变显性知识的能力
  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认识和理解教育教学生活中隐性知识的关键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使学生掌握大量的隐性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阅读习题习惯以及解决习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这些条件,应注意以下几点.
  4.1阅读习题时要注意一些确定不变的隐含知识
  如“一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又如“一颗手榴弹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自由”的含义为手榴弹仅受重力作用,隐含条件为:手榴弹只受一个力——重力.
  4.2阅读习题时要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隐含知识
  如“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又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
  4.3阅读习题时,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中的隐含知识
  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通过电灯的电流强度相等.
  4.4阅读习题时,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外在的隐含知识
  有些物理量之间可能无任何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联系.如“一个瓶子装满水时,然后再装满酒精……”水和酒精无任何联系,而瓶的容积一定,则隐含条件为:水和酒精的体积相等.
  总之,在阅读习题时,要做到多思、多知,就不难找到解答习题的隐含知识.
  利用阅读教学,教者不仅要引导和帮助尖子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还要注意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克服困难,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节,从而稳定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计教法,适当缓解教学坡度,不失时机地点燃火花,适当引导,及时鼓励,消除畏难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注重要求的层次性.从而增强并稳定其阅读学习的兴趣,并在引导点拨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可持续的阅读习惯.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今年的初二物理全区统考时,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他文献
生物作为高中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改革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更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团队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被一些学校应用于教学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受到了更为广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让老师和家长操碎了心.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让学困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成为了近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从2017年开始,全国将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实行“3+3”的高考改革方案,即学生在完成必修的三门语文、数学
数学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在数学中我们可以探索到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数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从刀耕火种那一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运用了结绳计数,而数学方式跟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深入推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在教育体制的变革中找到新的平衡点.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之下,以往应试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从属关系将会发生
有句话道出了理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其实,难不难在于你对该科学习技巧的摸索和掌握,怎样才能学好这门学科呢?这里提供一些“小”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从积极心理学中得到很多的启发,采用积极的理念去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
对于学生来说,问题会让人产生求知欲,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会令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来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探究的欲望.所以说:凡善教者,必善问 ,教师若能掌握一定的导答技艺,课堂上适时提出一个恰当又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开启学生心智、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从而让物理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1面向全体、重视差异,问题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