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对策命题”,就是申论考试中紧接在概括要义之后的一个测试项目,是一个必考的重要内容。在考题中,凡要求考生“提出克服弊端的对策建议”、“拟写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事件的善后处理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之类的提法,均属对策命题。
申论考试的目的是要选拔合格的国家公务员,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症结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处理措施的能力,这是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力,是一个公务员价值高低之所在。对策命题测查的就是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带着这个意识应试,才不会偏题。对策命题应答思路分三步切入。
一、认定身份
申论考试是一种测试、录用公务员的专用考试形式,为了更准确有效地测查考生的专业素质和潜能,命题中总是专门设定虚拟身份,限定考生按给定的身份和角度应试。虚拟身份一经定位,应答过程就必须时刻以虚拟身份为立足点,从虚拟的角度和情境进行思考、提出对策,确保对策具有合体性,考生绝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和提出对策,立场错位,就会导致对策错误。试题中的虚拟身份有时明确标示,有时不明确标示,必须认真审题,准确认定。有明确标示的,必须按指定身份定位,无明确标示的,必须按普通公务员的身份定位;指定为领导身份的,必须从领导的角度提出对策,指定为工作人员的,必须从工作人员的情境提出对策,不可错位。
二、宏观着想
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弊端或热点问题,其诱发原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解决的对策也就带一定的通用性,对策思路应先从宏观角度切入。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许多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建立或没有健全,该堵的漏洞没有堵住,任其自流,问题越发展越恶化,最终酿成大害。法律法规是治国之本,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不能不首先由此考虑。
2.抓好管好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是权力的化身,是社会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行为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或走向,很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领导干部身上。毛泽东曾说:“治国先治吏。”就明确指出了解决社会问题也必须从领导干部这个根基上去考虑。
3.强化监管力度。
很多社会弊端不仅屡禁不止,反而疯狂蔓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职能部门监管无力,强化监管力度是最根本的对策。
4.广泛深入宣传教育。
不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人们思想认识的空白或不足,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政治上提高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加大惩治力度。
许多社会弊病屡治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得太松、罚得太轻。针对这类问题,应遵循“治国需用重典”的古训,在政治上、经济上、刑事上施以重典,加重惩罚,让违法事主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唯此方能奏效。
以上几点是申论考试中提出对策的通用思考途径,大多社会问题都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进行思考,找到切入点。但这仅仅是宏观的,具体作答还得针对给定资料作出微观定格。
三、微观定格
提出对策是在阅读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白,再与身份定位和宏观思考相结合,就可以进行切题的作答思考,应从如下角度切入:
1.对策要有针对性。
即紧扣前面概括部分提出的主要问题,抓住其主要矛盾,针锋相对地提出确切、中肯的解决方案。对策与问题要一一对应,前面提出什么问题,这里就解决什么问题,切忌遗漏或脱节。如果问题较复杂,便应审视遴选,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例如2000年国考题的“噪音扰民”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很复杂,解决的方案也提得很多,其中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这个角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噪音扰民问题。一位考生就针对这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
首先,由政府出面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由环保局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测量和治理,要求××印刷公司限期整改。如整改成本高于搬迁成本,则准其搬迁。在勘测过程中,发现其他有污染问题的单位,应责令其整改。该地区为居民区,不应允许有污染的企业或设施在此建设,以保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印刷公司应对居民H进行赔偿。在综合治理中,若发现其他污染源与此相关,也应追究其赔偿责任;若有其他居民也出现此类问题,应作出相应处理;居民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
第三,在综合治理期间,一方面要做好居民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治理改造,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综合考虑,妥善安排。
答卷中提出的政府出面治理、事主进行赔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三条对策,就很具针对性、确切性和宏观性。
2.对策要切实可行。
所提解决问题的对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完全可以实施操作。这是体现对策价值的关键,写得再漂亮的对策,如果在实际中行不通,便等于零。所以,在提出对策方案时,一定要对细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性思考。首先要考虑三点:第一,是否有明确的直接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执行、落实对策方案;第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第三,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是否充足,解决问题是否有时效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对策方案实施后,会取得哪些效果,会出现什么问题,矛盾将如何转化,会不会影响到全局的、长期的、群众的利益,等等。这些都要事先估计,预作防范。所有这些都思考妥当了,才可以提对策方案。2001年国考的一位考生对解决PPA事件提出了这样的对策方案:
(1)针对PPA事件,政府应要求媒体进行报道时实事求是。同时,有关部门应责令医院与药店立即撤下并封存含有PPA成分的药物,暂停对含有PPA成分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
(2)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含PPA成分的药物有毒程度的分析,通过媒体详告大众。
(3)我国科技人员要立即研制不含PPA成分的感冒药物,迅速投入市场,满足大众需求。
(4)追踪监测曾因服用含PPA药物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关医疗部门应给予特殊照顾、治疗。
此种对策就显得方法措施确切,步骤程序分明,执行机构落实,符合国情、民情,富于人性,切实可行,是一份好答卷。
3.对策要合法、合理、合情。
所谓“合法”,广义指符合党、国家、政府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所谓“合理”,广义指符合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社会常理;所谓“合情”,泛指符合国情、民情、实情、人情、公德等等。一份对策就是一项科学决策,一项系统工程,应有全面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达到这三种符合,方方面面比较合适,才算得上是一份好对策。例如2000年国考题的噪声扰民问题,可以提出许多种解决的对策方案:(1)搬迁;(2)关闭;(3)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之不理,照常生产……将这些对策进行反复分析、深入思考,问题就看得很明白:搬迁,固然可以彻底解决噪声干扰矛盾,对居民绝对是件大好事,但对于厂家却是大难事,成本很高、地盘难找,一时难以办到;停产关闭,也可彻底消除噪音,但该厂是国有大型企业,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不可以这样办;置之不理照常生产,侵害居民合法权益,违法。在如此进退维谷之中,最终找了一条巧妙穿梭过难关的途径:(1)进行技术改造,将噪声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保护居民权益;(2)赔偿居民经济损失,化解矛盾;(3)将来条件许可,将工厂迁出市区;(4)今后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不可将工厂建在居民区。这样的对策方案就显得合法、合理、合情。
四、结语
身份认定、宏观着想、微观定格的应答思路切入,仅就一般性普遍性而言,切不可生搬硬套于个别性、特殊性。在实际应试中,根据具体命题的内容和意图确定具体切实的思考途经,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士谦.谈谈申论考试对策题的通用条项[J].应用写作,2008,(9):50.
[2]张志华.谈申论方案写作的方法与技巧[J].应用写作,2004,(3):54.
[3]王红霞.申论考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应用写作,2007,(8):47.
申论考试的目的是要选拔合格的国家公务员,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最重要的是要具有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症结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处理措施的能力,这是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力,是一个公务员价值高低之所在。对策命题测查的就是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带着这个意识应试,才不会偏题。对策命题应答思路分三步切入。
一、认定身份
申论考试是一种测试、录用公务员的专用考试形式,为了更准确有效地测查考生的专业素质和潜能,命题中总是专门设定虚拟身份,限定考生按给定的身份和角度应试。虚拟身份一经定位,应答过程就必须时刻以虚拟身份为立足点,从虚拟的角度和情境进行思考、提出对策,确保对策具有合体性,考生绝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和提出对策,立场错位,就会导致对策错误。试题中的虚拟身份有时明确标示,有时不明确标示,必须认真审题,准确认定。有明确标示的,必须按指定身份定位,无明确标示的,必须按普通公务员的身份定位;指定为领导身份的,必须从领导的角度提出对策,指定为工作人员的,必须从工作人员的情境提出对策,不可错位。
二、宏观着想
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大多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弊端或热点问题,其诱发原因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解决的对策也就带一定的通用性,对策思路应先从宏观角度切入。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许多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建立或没有健全,该堵的漏洞没有堵住,任其自流,问题越发展越恶化,最终酿成大害。法律法规是治国之本,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不能不首先由此考虑。
2.抓好管好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是权力的化身,是社会活动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他们的行为往往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或走向,很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领导干部身上。毛泽东曾说:“治国先治吏。”就明确指出了解决社会问题也必须从领导干部这个根基上去考虑。
3.强化监管力度。
很多社会弊端不仅屡禁不止,反而疯狂蔓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职能部门监管无力,强化监管力度是最根本的对策。
4.广泛深入宣传教育。
不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于人们思想认识的空白或不足,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政治上提高认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加大惩治力度。
许多社会弊病屡治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得太松、罚得太轻。针对这类问题,应遵循“治国需用重典”的古训,在政治上、经济上、刑事上施以重典,加重惩罚,让违法事主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唯此方能奏效。
以上几点是申论考试中提出对策的通用思考途径,大多社会问题都可以从这些角度去进行思考,找到切入点。但这仅仅是宏观的,具体作答还得针对给定资料作出微观定格。
三、微观定格
提出对策是在阅读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白,再与身份定位和宏观思考相结合,就可以进行切题的作答思考,应从如下角度切入:
1.对策要有针对性。
即紧扣前面概括部分提出的主要问题,抓住其主要矛盾,针锋相对地提出确切、中肯的解决方案。对策与问题要一一对应,前面提出什么问题,这里就解决什么问题,切忌遗漏或脱节。如果问题较复杂,便应审视遴选,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例如2000年国考题的“噪音扰民”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很复杂,解决的方案也提得很多,其中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这个角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噪音扰民问题。一位考生就针对这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对策:
首先,由政府出面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由环保局对该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测量和治理,要求××印刷公司限期整改。如整改成本高于搬迁成本,则准其搬迁。在勘测过程中,发现其他有污染问题的单位,应责令其整改。该地区为居民区,不应允许有污染的企业或设施在此建设,以保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印刷公司应对居民H进行赔偿。在综合治理中,若发现其他污染源与此相关,也应追究其赔偿责任;若有其他居民也出现此类问题,应作出相应处理;居民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
第三,在综合治理期间,一方面要做好居民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治理改造,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综合考虑,妥善安排。
答卷中提出的政府出面治理、事主进行赔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三条对策,就很具针对性、确切性和宏观性。
2.对策要切实可行。
所提解决问题的对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完全可以实施操作。这是体现对策价值的关键,写得再漂亮的对策,如果在实际中行不通,便等于零。所以,在提出对策方案时,一定要对细节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性思考。首先要考虑三点:第一,是否有明确的直接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执行、落实对策方案;第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第三,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是否充足,解决问题是否有时效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对策方案实施后,会取得哪些效果,会出现什么问题,矛盾将如何转化,会不会影响到全局的、长期的、群众的利益,等等。这些都要事先估计,预作防范。所有这些都思考妥当了,才可以提对策方案。2001年国考的一位考生对解决PPA事件提出了这样的对策方案:
(1)针对PPA事件,政府应要求媒体进行报道时实事求是。同时,有关部门应责令医院与药店立即撤下并封存含有PPA成分的药物,暂停对含有PPA成分的新药、仿制药、进口药的审批工作。
(2)组织有关专家加强对含PPA成分的药物有毒程度的分析,通过媒体详告大众。
(3)我国科技人员要立即研制不含PPA成分的感冒药物,迅速投入市场,满足大众需求。
(4)追踪监测曾因服用含PPA药物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关医疗部门应给予特殊照顾、治疗。
此种对策就显得方法措施确切,步骤程序分明,执行机构落实,符合国情、民情,富于人性,切实可行,是一份好答卷。
3.对策要合法、合理、合情。
所谓“合法”,广义指符合党、国家、政府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所谓“合理”,广义指符合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社会常理;所谓“合情”,泛指符合国情、民情、实情、人情、公德等等。一份对策就是一项科学决策,一项系统工程,应有全面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达到这三种符合,方方面面比较合适,才算得上是一份好对策。例如2000年国考题的噪声扰民问题,可以提出许多种解决的对策方案:(1)搬迁;(2)关闭;(3)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之不理,照常生产……将这些对策进行反复分析、深入思考,问题就看得很明白:搬迁,固然可以彻底解决噪声干扰矛盾,对居民绝对是件大好事,但对于厂家却是大难事,成本很高、地盘难找,一时难以办到;停产关闭,也可彻底消除噪音,但该厂是国有大型企业,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不可以这样办;置之不理照常生产,侵害居民合法权益,违法。在如此进退维谷之中,最终找了一条巧妙穿梭过难关的途径:(1)进行技术改造,将噪声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保护居民权益;(2)赔偿居民经济损失,化解矛盾;(3)将来条件许可,将工厂迁出市区;(4)今后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不可将工厂建在居民区。这样的对策方案就显得合法、合理、合情。
四、结语
身份认定、宏观着想、微观定格的应答思路切入,仅就一般性普遍性而言,切不可生搬硬套于个别性、特殊性。在实际应试中,根据具体命题的内容和意图确定具体切实的思考途经,才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士谦.谈谈申论考试对策题的通用条项[J].应用写作,2008,(9):50.
[2]张志华.谈申论方案写作的方法与技巧[J].应用写作,2004,(3):54.
[3]王红霞.申论考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应用写作,200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