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结论,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间接经验。本文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做数学,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数学 课堂教学
  
  成功的数学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观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上。回顾数学教育发展的进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数运动”、七十年代的“回到基础”、八九十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直到世纪之交的“建构主义”,后一个教育的进程是前一个进程教育弊端的扬弃与批判。总之,进行创新教育、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怎样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重在建立主体活动理论上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这项命题中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被动的。因此究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应该由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来确定。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个体学习不是对外界信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建构外部信息,形成个体意义的过程。因此任何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可替代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加工、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学生就失去了主体参与性,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主体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直接影
  响着教学的成效。
  
  二、重视数学情境的设置
  
  教师在强调学生自主活动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活动过程,即数学情境的设置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过于强调单纯接受数学教材中的现成结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就受到限制,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就比较狭窄了。思维过程中具有极大的自由度是数学思维显著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好的情景开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进行“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开放式”的思维首先需要以“开放式”的问题为载体,教师将书本上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造就可以获得所谓的“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有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在指定的条件下,使指向多样化,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探讨多种结论,从而全面认识这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与灵活性)、一题多解、探索性问题。其次,教师应结合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统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解题中,学生总是记熟、记牢学习内容,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不易产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创造出适合的迁移情景,应用好迁移規律,就能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提供途径。在解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思想,分析具体方法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造探索性的教学情景,提供让学生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形成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提倡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科学家认为,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能力之一是人际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能力是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共同体。因此它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数学通过交流才得以深入和发展,只有用文字和符号表达出来,数学思想才变得清晰。数学的社会性表明,数学思想只有被“数学共同体”所接受才能算是正确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习的集体活动,数学教学就是共同体成员之间所进行的讨论交流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长期占据课堂,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的控制者,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部分学生是听众,观众。学生所领会的通常只是教师和课本编写者的思想观点。数学新课程的每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全新的挑战,也就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不再是忠实教材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教学助长,互相学习的新型关系。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年来数学教改的一个热点,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大纲把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教材一般都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使例题、习题中多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构建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逻辑外延(潜在的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知识的意义要通过认识的应用来理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认识意识是实践性的反映,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认识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学生应从心理上接受数学,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树立起学数学的信心。
  第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变讲解为教学”,学会数学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停留在记忆,模仿的认识层次。第二,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生发开来,不要总是担心“讲不完”,只要能使学生的脑子真正动起来,即使要调整数学计划也在所不惜。第三,尽管课堂限于时间,课内只能在“一题多解”着力,但只要教师充分挖掘问题的内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演绎归纳的能力,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
  
  参考文献:
  [1]王秋海.数学问题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1996,3.
  [2]波利亚著.数学与猜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周君烈,张国楚.数学的发展和数学思想方法[M].地震出版社,1996.
  [4]吴宪芳,郭煦汉.数学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实效就是实实在在的效率、收益。教学的实效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使师生获得最大的收益。自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依然很严重,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变。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准确抓住语文的根    崔峦会长曾说:“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
摘要: 数学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手段,正确地培养學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本文作者从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入手,抓住习题教学的几个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进行解题后反思,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升华,对变通题的解决起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 三维目标 习题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参与教学的研究、推广与应用,是每位教师应认真思考的課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作文水平也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检验。初中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是在实际训练中,学生往往最怕写作文,很多时候他们文思枯竭,情感迟钝,以致滥竽充数,只求完成任务,训练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学生文思枯竭,究其原因和学生的生活面狭窄,表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这已经是全体一线教师的共识。但数学问题情境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数学学科内部有,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与数学相交的问题,而对后者人们往往不够重视。帮助学生了解、理解现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新课程的任务之一,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恰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已成为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因而,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意识和观察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發展的能力,具有以数学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的能力。
疲劳驾驶是司机在驾车过程中介于意识清醒和进入睡眠的一种非正常状态,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处于疲劳状态的驾驶员因缺乏应有的感知力、注意力和判断力而往往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