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素养的形成、数学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积极的智力参与和活动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课堂教学、教材两个方面说明了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解,并加以案例说明.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理解;实现
奥苏伯尔曾提出有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必须能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以往的教师讲授知识逐渐转变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种变化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教学方面
(一)理解与实现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再创造”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构建知识,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教学,将知识与以后的能力结合起来,把被动的知识灌输变成了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下,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问题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现在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会对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尽可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心向,这也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体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从课堂教学方面考虑,要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进行教学设計时,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预设”,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进行知识的构建和内化;引导学生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组织课堂教学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案例说明
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组织实验探究活动,给学生两个定点和一根定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自己经历椭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到“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就把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再创造”了出来,通过对探究活动素材及结果的讨论总结,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椭圆的定义.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整个探究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在接受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学习结果,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完成了对结论的探索,更加注重的是对过程的探究,这也就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材方面
(一)理解与实现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决定了课堂内数学活动的最基本内容和过程.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利于学生学而不是利于教师教,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课标中提到“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这说明在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对不同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材可以体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实质,发展数学能力,这是教育本位的体现,既考虑到了数学知识结构,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合理利用教材,教材中很多的活动与思考、综合实践内容,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这些栏目的设置,对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很有意义.
(二)案例说明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和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为例说明.
1.素材选取
在必修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本章的素材选取都是学生已知的函数,如,二次函数、一次函数等.在1.2.1节中,教材中选取了三个例子,分别对应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不仅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对应,还为下节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样的素材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学习,利于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内容编排
在引入对数函数的问题情境中,教材采用了指数函数中一道例题变式:“反之,如果问哪一年的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30亿……该如何解决?”这道例题变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问题意识,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偏向于主动探究知识,自己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一角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习题设置
教材的习题设置一般为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在习题和复习题当中,经常会出现选做题,反映了学生个人作为学习主体存在的个别差异性,为了照顾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教材习题进行了分层次的设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难度的习题.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理解;实现
奥苏伯尔曾提出有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必须能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以往的教师讲授知识逐渐转变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种变化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教学方面
(一)理解与实现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再创造”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构建知识,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教学,将知识与以后的能力结合起来,把被动的知识灌输变成了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下,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问题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的探索者.现在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会对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尽可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心向,这也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体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因此,从课堂教学方面考虑,要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进行教学设計时,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预设”,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进行知识的构建和内化;引导学生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组织课堂教学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案例说明
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组织实验探究活动,给学生两个定点和一根定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自己经历椭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到“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就把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再创造”了出来,通过对探究活动素材及结果的讨论总结,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椭圆的定义.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模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整个探究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在接受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学习结果,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完成了对结论的探索,更加注重的是对过程的探究,这也就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材方面
(一)理解与实现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决定了课堂内数学活动的最基本内容和过程.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利于学生学而不是利于教师教,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课标中提到“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这说明在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对不同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材可以体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实质,发展数学能力,这是教育本位的体现,既考虑到了数学知识结构,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合理利用教材,教材中很多的活动与思考、综合实践内容,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这些栏目的设置,对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很有意义.
(二)案例说明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和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为例说明.
1.素材选取
在必修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本章的素材选取都是学生已知的函数,如,二次函数、一次函数等.在1.2.1节中,教材中选取了三个例子,分别对应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不仅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对应,还为下节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样的素材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学习,利于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内容编排
在引入对数函数的问题情境中,教材采用了指数函数中一道例题变式:“反之,如果问哪一年的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30亿……该如何解决?”这道例题变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问题意识,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偏向于主动探究知识,自己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一角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习题设置
教材的习题设置一般为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在习题和复习题当中,经常会出现选做题,反映了学生个人作为学习主体存在的个别差异性,为了照顾学生间存在的个别差异,教材习题进行了分层次的设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难度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