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个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历史学科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需要,同时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
【关键词】历史教學;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人才素质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效地发展中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已成为历史教学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学中要彻底改变单纯知识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新个性,让学生在创造中、创新中形成历史综合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注重自身素质提高,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历史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首先,历史教师要有开发教材、改革教材的能力,挖掘出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素材。历史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设计英国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方案,就可改变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其次,教师要能够设计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精心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乎寻常的突破;教师还应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关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设计下列问题: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哪里?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清朝前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怎样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试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通过这些设问,不仅能从多方位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先运用发散思维,使分析精辟新颖,再依靠聚合思维,达到理解的精深透彻,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流畅性思维。历史现象之间及其内部,无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其发生发展也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因而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应畅通、少阻、迅速,另一方面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应多进行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比如,分析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进行急骤性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象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结论来,不要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评价在结束后进行。于是,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内因与外因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而具体原因又可以从领袖、纲领、军队素质、人心向背、对手消长等各个角度进行联想,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意识之网”。联想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
2、培养学生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变通性思维。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当解决问题的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首先要对学生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所谓逆向思维,即改变正常思路,遇到问题“倒过来思考”。采取这种思维方式,不尽是“观流之去向”,而是“寻流之源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律的简单化,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其次,要注重进行侧向思维训练,即利用知识间的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与类比,以获得新的启迪。比如,从李自成流动作战失败来思索工农红军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骄傲享乐思想来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反骄破满、谨防糖衣炮弹的重大意义。采取这种侧向思维,学生可以纵横比较、交叉发散,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3、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独特性思维。独特性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因循守旧,而是运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出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思维的独特性需要更有力的措施来激发:一是要求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质疑是产生独特见解的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不囿于旧有的结论,而是对已知事物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只要思维的驰骋不是根本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遵循了事物的内在规律,任何大胆的质疑都是积极的,都有助于发展思维的独特性。二是组织学生辩论,造成竞争气氛。通过辩论,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还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从而获得新发现。三是鼓励学生自编练习题。组织学生自编习题,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同时,在自编习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完全独立的、自由的,为了编出具有典型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练习题来,学生在认真领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广泛接触各种与命题知识点有关的材料,并从中寻找新材料,思考新角度,思维就得到了充分发散,并包含某些独特与新颖的成份。
总之,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要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握一切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契机,坚持长期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能用很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历史教學;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人才素质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效地发展中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已成为历史教学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学中要彻底改变单纯知识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新个性,让学生在创造中、创新中形成历史综合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注重自身素质提高,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历史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首先,历史教师要有开发教材、改革教材的能力,挖掘出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素材。历史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设计英国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方案,就可改变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其次,教师要能够设计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精心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乎寻常的突破;教师还应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关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设计下列问题: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哪里?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清朝前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怎样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试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通过这些设问,不仅能从多方位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先运用发散思维,使分析精辟新颖,再依靠聚合思维,达到理解的精深透彻,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流畅性思维。历史现象之间及其内部,无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其发生发展也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因而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应畅通、少阻、迅速,另一方面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应多进行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比如,分析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进行急骤性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象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结论来,不要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评价在结束后进行。于是,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内因与外因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而具体原因又可以从领袖、纲领、军队素质、人心向背、对手消长等各个角度进行联想,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意识之网”。联想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
2、培养学生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变通性思维。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当解决问题的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首先要对学生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所谓逆向思维,即改变正常思路,遇到问题“倒过来思考”。采取这种思维方式,不尽是“观流之去向”,而是“寻流之源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律的简单化,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其次,要注重进行侧向思维训练,即利用知识间的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与类比,以获得新的启迪。比如,从李自成流动作战失败来思索工农红军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骄傲享乐思想来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反骄破满、谨防糖衣炮弹的重大意义。采取这种侧向思维,学生可以纵横比较、交叉发散,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3、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独特性思维。独特性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因循守旧,而是运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出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思维的独特性需要更有力的措施来激发:一是要求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质疑是产生独特见解的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不囿于旧有的结论,而是对已知事物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只要思维的驰骋不是根本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遵循了事物的内在规律,任何大胆的质疑都是积极的,都有助于发展思维的独特性。二是组织学生辩论,造成竞争气氛。通过辩论,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还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从而获得新发现。三是鼓励学生自编练习题。组织学生自编习题,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同时,在自编习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完全独立的、自由的,为了编出具有典型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练习题来,学生在认真领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广泛接触各种与命题知识点有关的材料,并从中寻找新材料,思考新角度,思维就得到了充分发散,并包含某些独特与新颖的成份。
总之,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要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握一切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契机,坚持长期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能用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