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新课程的理念几乎全被老师接受,唯独估算教学现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教师重视不够、教法不当。估算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数学知识,更是一种数学思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渗透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检验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创设估算情境,激发估算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要想使儿童获得技巧,就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确实如此,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中进行教学,设计游戏活动环节,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估算的乐趣。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估算兴趣,还促进了估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糖果大约有多少个;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创设了猜爸爸妈妈年龄的游戏:他们的年龄比30大,比40小,猜猜他们今年是多少岁?他们一旦猜中后便欢呼雀跃、无比激动;在一次猜糖果(62颗)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去估计一下有多少颗,有的说100颗,有的说30颗,有的说80颗……这明显是在乱猜、瞎蒙,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于是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10颗糖果圈一圈,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糖果大约有几个10,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有的说70颗,有说50颗,有个学生说65颗……这样使学生的答案逐渐靠近了正确答案。最后再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糖果的颗数,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这样的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饶有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估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才能把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一起。例如:去超市购物需要带多少钱,估计学校的跑道大约有多长,估计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日常生活中这类有关物体的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很多。对这些问题,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只需要估算一下,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即可。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米、分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给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约2(),大头针长24(),校门高约2()等。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还通过不失时机的估算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估算意识。
三、进行简单推理,调整估算策略
估算的方法多样,也并不是所有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错误的估算方法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这说明估算策略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别。虽然这比一般的应用题还要复杂些,可是低年级学生经过有效的点拨引导也可以领会。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还应启动学生的“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研判自己的估算策略是否正确,以便适时调整。例如: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估算”,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客轮限乘400人,已知二年级男生有245人,女生186人,他们可以合乘这艘客轮吗?此题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有将245、186看作250、190的,有将245、186看作200、200的,甚至是看作250、180的,其中将245、186看作200、200的这一估算方法虽然没错,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一样,估算结果是400,看起来可以合乘,实际上把245看作200少算了45人,把186看作200多算了14人,男—女合起来还是少算了31人。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及时调整估算策略,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的策略。
四、采取估算策略,实现估算多元化
估算具有开放性,所以需要设置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估算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估算多元化。例如设置一个购买月饼的情境:爸爸给你100元钱,去买三盒月饼,豆沙的28元,蛋黄的43元,水果味24元,问:你的钱够吗?先没有急于要求学生用什么估算方法,而是用亲切的语言说:“小朋友,今天让你来当家,估一估这100元钱够吗,先说说你的想法,可以吗?”在大家一番交流后听到了这样的估算方法,有的说:“把28元的豆沙月饼看作是30元,把蛋黄月饼43元看作40元,算出100-30=70,再算70-40=30,从而判断用剩下的钱买水果月饼够了。”有的说:“把豆沙月饼28元看作30元,把蛋黄月饼43元看作40元,可以先算30 40=70,再算100-70=30,于是得出买水果月饼够了。由此判断买这三种月饼100元钱够了,等等。学生运用各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100元钱已经够了,这样的策略还有很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小营小学)
一、创设估算情境,激发估算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要想使儿童获得技巧,就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确实如此,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中进行教学,设计游戏活动环节,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估算的乐趣。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估算兴趣,还促进了估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糖果大约有多少个;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创设了猜爸爸妈妈年龄的游戏:他们的年龄比30大,比40小,猜猜他们今年是多少岁?他们一旦猜中后便欢呼雀跃、无比激动;在一次猜糖果(62颗)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去估计一下有多少颗,有的说100颗,有的说30颗,有的说80颗……这明显是在乱猜、瞎蒙,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于是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10颗糖果圈一圈,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糖果大约有几个10,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有的说70颗,有说50颗,有个学生说65颗……这样使学生的答案逐渐靠近了正确答案。最后再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糖果的颗数,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这样的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饶有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估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才能把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一起。例如:去超市购物需要带多少钱,估计学校的跑道大约有多长,估计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日常生活中这类有关物体的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很多。对这些问题,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只需要估算一下,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即可。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米、分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给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约2(),大头针长24(),校门高约2()等。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还通过不失时机的估算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估算意识。
三、进行简单推理,调整估算策略
估算的方法多样,也并不是所有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错误的估算方法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这说明估算策略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别。虽然这比一般的应用题还要复杂些,可是低年级学生经过有效的点拨引导也可以领会。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还应启动学生的“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研判自己的估算策略是否正确,以便适时调整。例如: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估算”,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客轮限乘400人,已知二年级男生有245人,女生186人,他们可以合乘这艘客轮吗?此题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有将245、186看作250、190的,有将245、186看作200、200的,甚至是看作250、180的,其中将245、186看作200、200的这一估算方法虽然没错,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一样,估算结果是400,看起来可以合乘,实际上把245看作200少算了45人,把186看作200多算了14人,男—女合起来还是少算了31人。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及时调整估算策略,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的策略。
四、采取估算策略,实现估算多元化
估算具有开放性,所以需要设置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估算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估算多元化。例如设置一个购买月饼的情境:爸爸给你100元钱,去买三盒月饼,豆沙的28元,蛋黄的43元,水果味24元,问:你的钱够吗?先没有急于要求学生用什么估算方法,而是用亲切的语言说:“小朋友,今天让你来当家,估一估这100元钱够吗,先说说你的想法,可以吗?”在大家一番交流后听到了这样的估算方法,有的说:“把28元的豆沙月饼看作是30元,把蛋黄月饼43元看作40元,算出100-30=70,再算70-40=30,从而判断用剩下的钱买水果月饼够了。”有的说:“把豆沙月饼28元看作30元,把蛋黄月饼43元看作40元,可以先算30 40=70,再算100-70=30,于是得出买水果月饼够了。由此判断买这三种月饼100元钱够了,等等。学生运用各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100元钱已经够了,这样的策略还有很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小营小学)